對許多在歐美國家的亞裔人來說,許多生活經驗總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圖為今年 8月,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出席《瘋狂亞洲富豪》首映會的吳恬敏,她在一次脫口秀上被問道:「你來自哪裡?」時,很快地回應「維吉尼亞州里奇蒙」(Richmond Virginia),因而引起主持人略微意外的神色和觀眾小小的笑聲,類似的經驗在許多亞裔人之間絕對不少見。
路透社 / 達志影像假日限定的中文學校
今年 9月,在澳洲墨爾本一所假日限定的中文學校裡,9名澳洲亞裔高中生決定創辦一個Facebook社團「微妙的亞裔特質」(Subtle Asian Traits),在社團裡分享自己作為亞裔移民在生活上常常會遇到的笑話、窘境,或作為一個亞裔的「怪癖」。
不能沒有珍珠奶茶
在這個社團裡,貼文的內容五花八門,從在家裡和爸媽起衝突、小時候帶午餐去學校時被同學嫌臭、同學誤以為自己能說一口流利中文,或亞洲人在課業表現上一定超好,亞洲人超愛喝珍珠奶茶等都有,其中還有亞裔被白人男性搭訕的經驗:「你來自亞洲嗎?因為我China(註)要你的號碼。」
註:China音近「tryna」,有「嘗試」之意。
在「微妙的亞裔特質」社團裡,加有珍珠的手搖杯飲料是很多人最喜歡分享的主題之一。
從澳洲到全世界
一開始他們想說這個社團只會在墨爾本的亞裔社群傳開來,所以只在社團裡面加了幾個朋友。
隨著社團裡的內容和笑話瘋傳,這個社團的人數在 4個月內就已經達到 100萬人。除了來自澳洲各地的亞裔移民外,從紐西蘭、香港、美國、加拿大、英國或荷蘭的成員都有。
「微妙的亞裔特質」提供一個平台,讓亞裔移民第二代可以說出自己的故事。
網友 Luke Vu任何人都能分享
「微妙的亞裔特質」創辦人們認為,這個社團爆紅的原因,除了可以讓任何人分享自己的故事,也能促進大家展開和自身文化認同有關的對話。
有了這樣的對話平台,可以強化亞裔移民的身分、文化認同,同時也能增進彼此的歸屬感,這也是為什麼絕大多數的社團成員都是住在澳洲、美國、加拿大或英國的年輕人,而不是是真正住在亞洲的亞洲年輕人。
在現實生活只想隱瞞
「微妙的亞裔特質」社團成員陳梅(音譯,Susana Chen Mei)就是一名在美國長大、覺得爸媽就是「虎爸虎媽」的亞裔移民。
陳梅說,作為一個亞裔美國人,在成長過程中常常因為自己的文化背景感到羞恥,也不太想在公開場合談到這件事情,如果可以的話還想要隱藏自己是個亞裔移民。
以正面的態度團結起來
但在「微妙的亞裔特質」社團不一樣,陳梅說:「在這個社團裡,我覺得我不需要隱藏,(因為)大多數人幾乎都是(亞裔移民)」、「作為一個亞裔美國人,我很驚訝能看到亞裔(在這個社團裡)可以用如此正面積極的態度團結起來。」
圖為 2016年4月,在德國波茨坦(Potsdam)Neue Kammern宮殿裡,擺出了一雙拖鞋供民眾使用。
美聯社 / 達志影像「大家知不知道中文還有另一種」
舉例來說,「微妙的亞裔特質」創辦人之一的顧安(音譯,Anne Gu),就曾在一篇貼文中提到自己在學校遇到的事情。
顧安的老師不知道中文有很多方言,只聽過廣東話或「普通話」(Mandarin),當她的老師發現,顧安家其實是說上海話時,老師在課堂上突然問同學:「大家知不知道(中文)還有另一種方言?」
但中文當然不是只有「幾種」方言而已,顧安說,她不介意朋友時不時問她一些關於傳統文化的問題,但有時候真的會解釋到「有點煩」。
沒吃早餐 媽媽晚上睡不好
另一則貼文則寫到:「有一天,我和我媽說我(早上)沒吃早餐」,接著原PO附上一張媽媽傳來的一封簡訊截圖:「當我知道你沒吃早餐、在沒有吃東西的狀態上了 2小時的課直到中午 12點,我對你感到很失望。我昨晚因為這件事沒有睡好。」
給客人穿紙拖鞋
還有一則貼文放了兩雙紙拖鞋的照片,上面寫著:「當你去到亞裔家庭參加派對時,他們會拿出飯店的紙拖鞋給客人穿。」這是因為西方家庭不習慣進到室內要脫鞋,只有亞洲家庭才有換穿拖鞋的習慣。
圖為今年 8月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的KCON USA音樂祭上,活動參加者們在電影《瘋狂亞洲富豪》準備的打卡景點比出手指愛心的手勢合影。
路透社 / 達志影像共同成長背景 才能同理
「微妙的亞裔特質」創辦人之一的康安吉拉(音譯,Angela Kang)提到,因為在社團裡多數人都是在兩種文化背景間長大,所以社團裡的每個人都能同理彼此,也讓每個人變得更熱於助人。
看得懂 就是一份子
雪梨大學數位文化講師漢弗萊(Justine Humphry)認為,這就是「微妙的亞裔特質」能夠爆紅的原因──大家在社團裡面分享自己的笑話,當成員能夠看懂這個笑話的笑點,就能讓自己成為這個文化圈裡的一份子,接著再將這些笑話一個接著一個傳遞下去,「這種分享和創造笑話的做法,在社群當中是非常非常有效的」。
貼文都經過審查
此外,漢弗萊指出「微妙的亞裔特質」之所以能成功,還有一個關鍵,那就是管理員會審查所有社團成員提交的貼文內容,之後才會公開在社團上。
現在除了「微妙的亞裔特質」外,還有不少以「微妙的OO性質」為主題的Facebook社團,讓更多人能在Facebook上找到屬於自己的舒適圈。
網友 rawpixel西雪梨大學社會科學與心理學院院長杜恩認為,「微妙的亞裔特質」能夠在Facebook上獲得這麼多成員的共鳴,某種程度意味著這些社團成員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曾經經歷過種族歧視。
網友 Vince Fleming共同經驗:種族歧視
另外,也有些人批評「微妙的亞裔特質」在做法上其實是透過貶低其他族群,來讓亞裔移民同溫層找到一個抒發情緒的窗口。
西雪梨大學社會科學與心理學院院長杜恩(Kevin Dunn)便指出 ,「微妙的亞裔特質」的背後,其實是更黑暗的故事,當社團成員能夠看懂、同理這些貼文內容,就暗示著他們其實都曾經歷過種族歧視。
挑戰刻板印象
墨爾本大學社會學教授法夸赫森(Karen Farquharson)則說,她不認為像「微妙的亞裔特質」這類型的社團能有助於減少種族歧視,但這些社團可以成為一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讓人們可以在公開的平台上分享自身經驗,而不會受到其他族群的歧視。
法夸赫森接著說到,雖然這些貼文內容可以強化針對特定族群的刻板印象,但當社團成員在分享這些貼文的同時,他們也在向社會挑戰這些刻板印象。
「微妙的亞裔特質」創辦人兼社團管理員顧安希望,這個社團能讓更多亞裔移民接納自身的文化認同,並帶來自信心。
網友 chuttersnap以幽默重溫童年經驗
社團管理員顧安說,她知道「微妙的亞裔特質」的貼文內容,有些幽默是在玩弄外界對於亞裔族群的刻板印象,但大家在創作出這些貼文之前,其實已經接納自己的文化認同,也懂得拿捏分寸。
顧安接著說到,「微妙的亞裔特質」的貼文是以幽默、正面的方式,和大家重溫童年的負面經驗,她自己也沒想過這個社團能夠加深她對自我認同、文化上的自豪感。她說:「我希望它也能帶給其他人自信心,不要對自己的文化感到害羞。」
「看到貼文就想笑」
陳梅則說:「每天只要滑一下Facebook,看到這些貼文就會讓我想笑」、「在國外長大,這些都是你不會聊的內容,因為你會怕別人不懂你,或擔心自己會因此成為少數人。」
上線時間:2018/12/22
增修時間:2018/12/22 修正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