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在北愛爾蘭城市德里(Londonderry),一名打扮成愛爾蘭矮妖的男子正在讀報紙。
路透社 / 達志影像一改229棟建築為商業中心
1928年,小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 Jr.)從哥倫比亞大學長期租用了一塊位於紐約市區的土地,並把這裡的 229棟褐石建築(brownstones)全部改建為有 14棟商業大樓的洛克斐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
有 15層樓高、《美聯社》的辦公大樓「洛克斐勒廣場 50」(50 Rockefeller Plaza)也是其中之一。
這張拍攝於 1931年7月的照片,記錄下為了打造洛克斐勒中心,而陸續被拆除的褐石建築。
美聯社 / 達志影像1938年5月,《美聯社》的新辦公室正在緊鑼密鼓地建築中。在《美聯社》搬出去前,這棟大樓也會被稱為「美聯社大樓」。
美聯社 / 達志影像在「落成」典禮上,工人們興奮地在建築最高處擺上美國國旗,標誌著他們已經完成這棟建築的鋼筋工程,這時候是 1938年6月。
美聯社 / 達志影像當然,既然辦公室搬家了,發布搬家訊息總是一定要的。《美聯社》是在 1938年12月17日正式搬入新辦公室。
美聯社 / 達志影像新聞標題:我們搬家囉!
在《美聯社》正式搬入新辦公室後,還在 1938年12年19日以〈《美聯社》搬新家;毫無阻礙地搬進洛克斐勒中心〉為題,講述自己雖然是一個 24小時都忙於蒐集資訊和傳遞新聞、有 1,350家報社伙伴的非營利組織,但是他們還是「毫無障礙地」從舊辦公室移到新辦公室,只剩下一些記者還在舊辦公室替手邊的報導收尾。
你關我就開 工作不中斷
文章寫到:「整個搬家過程堪稱一道大難題,但我們還是在新聞發布的離峰時間(早上 2-4點)完成了。」
「從舊辦公室換到新辦公室的過程是以按部就班但迅速的方式進行——當舊辦公室裡的電報機一台台被關起來時,類似的機器也在新辦公室同步『接手』這些工作,以此確保訊息的傳遞不會受到任何中斷。」
在舊辦公室的最後一天,大部分的員工都已經搬離,只剩下幾個記者仍在辦公桌上忙碌著。
美聯社 / 達志影像來到新辦公室,工人們正忙著把電報機、電話線路接好,確保來自世界各地的訊息不會因此漏接。
美聯社 / 達志影像當然,讓新辦公室的有線傳真機運作正常也是必要的。
美聯社 / 達志影像換個角度來看,來到《紐約時報》的傳真室,當時的人們就會像這樣收到《美聯社》的新聞訊息。圖拍攝於 1942年1月。
網友 picryl話說回來,雖然《美聯社》已經採傳真的方式來傳遞照片,但是大城市裡那些競爭激烈的日報仍然希望可以拿到原版照片。所以你就能看到這些「美聯社送訊員」拿著「照片綑綁包」,騎著摩托車穿梭在大街小巷。
美聯社 / 達志影像1940年5月在「美聯社大樓」外,人們圍繞在電報機旁,急著想要得到第一手資訊。
美聯社 / 達志影像「這是紀念性的一刻」
在辦公室準備搬家之際,《美聯社》總經理庫珀(Kent Cooper)則向全體員工發訊到:「這是充滿紀念性的一刻,這 90多年來,大家一直致力於讓讀者能讀到一份精確且公正的歷史大事記,或是一份有意思的紀錄。」
讓「美聯社撰寫」繼續存在
「你們也必須將過去協助成就的工作成果帶到未來,如此一來,只要不受審查或控制、能夠傳遞真新聞的媒體自由持續存在,『由美聯社撰寫』(by Associated Press)這幾個字就能夠延續下去。」
在這張日期不明的照片中,記錄下《美聯社》員工在舊辦公室裡忙碌的模樣。
美聯社 / 達志影像1939年12月17日,來到新辦公室的新聞室,可以看到這裡擴增了不少。
美聯社 / 達志影像1955年,同樣是《美聯社》位在「洛克斐勒廣場 50」的辦公室,這裡已經因為時代變遷出現不少改變。
美聯社 / 達志影像時間再快轉到 1973年,再加上電腦的出現,有沒有覺得這裡變成你比較熟悉的辦公室樣貌呢?
美聯社 / 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