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培養肉造成的溫室效應可能比傳統牛肉還嚴重

 自從 2013年世界上發明出第一塊培養肉之後,培養肉支持者認為,培養肉比起傳統牛肉對環境更友善。然而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溫室效應可能比傳統牛肉還嚴重。

單圖
文章插圖

圖為 2013年8月,荷蘭馬斯特李赫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的伯斯特(Mark Post)博士向世人展示世界上第一塊人造牛肉。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實驗室裡的培養肉

「培養肉」,又稱「人造肉」或「試管肉」(lab-grown meat),指的是從實驗室中利用動物細胞培育出來的肉品。因為是在實驗室裡培養出來的肉品,不需要擔心微生物汙染的問題,也不會在「培養」過程中施打抗生素,因此有些人也會將「培養肉」稱為「乾淨肉」(clean meat)。

培養肉對環境比較好?

培養肉計畫的支持者認為,培養肉上市之後可以減少動物屠宰量,以及傳統畜牧業在飼養、運送牛隻的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特別是牛在消化時會生產出大量甲烷。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目前畜牧業排放出來的溫室氣體佔整體 14.5%,但培養肉和傳統牛肉相比,是不是對環境更友善都還是個謎。

單圖
文章插圖

2017年7月,在奧地利塞考(Seckau)附近的農場裡,兩隻西門特牛(Simmental cattle)在吃草。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長期來看就不同

最近,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Oxford Martin School)的研究指出,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培養肉短期而言或許真的比傳統畜牧業好一點,但如果長遠來看,培養肉造成的影響可能比傳統牛肉更嚴重。

留在大氣的時間不一樣

過去,關於培養肉和傳統牛肉的研究,都是將牛隻排放出來的溫室氣體(甲烷、氧化亞氮等)轉換為二氧化碳當量(CO2e)。

然而,等重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相比,甲烷造成的溫室效應確實比較強,但甲烷只需要 12年的時間就能從大氣中消失,二氧化碳卻能在大氣中存在數百年到數千年之久。

單圖
文章插圖

2018年5月,創辦Future Meat Technologies培養肉公司的科學家那哈米亞(Yaakov Nahmias),手中握著他們實驗室裡「培養」的培養肉。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換成一千年就有差

負責這次研究的牛津馬丁大學環境科學家林奇(John Lynch)和物理學家皮爾利姆伯特(Raymond Pierrehumbert)便指出,因為實驗室裡的培養肉在「培養」過程主要產生的溫室氣體都是二氧化碳。

縱使短時間內,傳統畜牧業產生的溫室效應比培養肉來得強,但考慮到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差異,只要將時間長度換成 1,000年,培養肉造成的溫室效應可能比傳統牛肉更嚴重。

大規模量產又更糟

林奇也提到,培養肉對於氣候的影響取決於生產過程中的能源轉換效率與永續性,如果未來培養肉走向能源密集的大規模量產時,培養肉造成的氣候問題會比傳統畜牧業的牛還要嚴重。

單圖
文章插圖

2013年8月,第一位試吃未來食物研究室(Future Food Studio)製成的培養肉的科學家露特樂(Hanni Rützler)表示,培養肉吃起來略硬而且沒有脂肪,所以漢堡的肉汁吃起來較為不足。但如果閉上眼睛品嚐,會覺得培養肉吃起來就像是真的肉,而不是某種素食製品。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沒有人知道

然而,培養肉目前還在實驗階段,沒有公司能夠做到市售培養肉的程度,也沒有人知道大規模生產培養肉到底需要消耗多少能量,至少在現階段,林奇和皮爾利姆伯特也沒有辦法真的確定各家培養肉公司生產培養肉時到底要消耗多少能量,他們只能用推測的方式完成這次的研究。

能源不同  結果就會徹底改變

就連林奇自己也說到,目前的研究都是推測未來大規模量產培養肉時,使用的還是石化燃料,但如果未來能改為可再生能源,或許就會徹底改變這次的研究結果。

單圖
文章插圖

地球圖輯隊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