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更新)諾曼第登陸80週年 一起回到80年前D-Day的那一天

1944年6月6日,同盟國的軍隊登陸位於法國北部的諾曼第,和納粹德國展開一場殊死戰;2019年,《美聯社》攝影記者卡姆斯前往當時被諾曼第戰役洗禮的地點,用鏡頭記錄下今昔對比。

2024/6/7更新:諾曼第登陸80週年紀念慶典

◆ 原文上線時間:2019/06/14

◆ 增修時間:2024/6/7

諾曼第登陸80週年紀念慶典

本週,許多降落傘在法國的空中張開,美國傘兵從二戰時期的軍用飛機上跳下,正式揭開了為期一週的紀念諾曼第登陸80週年活動的序幕。包括美國總統等各國領袖將陸續到場參加,向在二戰中奮戰和犧牲的人們致敬,並重申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的承諾。

諾曼第登陸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入侵行動,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標誌著盟軍在西線戰場的全面反攻,為歐洲戰場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它不僅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也對戰後的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戰友一個個離開

電影《一個人的逃亡》描述了適逢諾曼第登陸70週年,89歲的二戰老兵伯尼(米高肯恩飾演)打算從美國親赴法國參加紀念活動,卻錯過團體報名的機會。當所有人都以為他放棄時,伯尼瞞著所有人,溜出養老院前往諾曼第,展開這趟偉大的「逃亡」。旅程中,他回想起戰時與戰友們並肩作戰的畫面,這讓伯尼意識到自己對於過去,仍有尚未解開的心結必須去面對……

事實上,參與二戰的退伍兵人數正在迅速減少。根據紐奧良的國家二戰博物館(National WWII Museum)的數據,截至2023年,曾參與過戰爭的1640萬人中,僅有119,550人仍然健在,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美國總統喬·拜登在諾曼第登陸80週年紀念演講中告訴今年在諾曼第參加D-Day紀念活動的眾人,這可能是最後一次有在世老兵參與的紀念活動。「我們距離最後一位參與D-Day戰鬥並流血的在世老兵離開我們的日子不遠了,所以我們有一項特殊的責任」

「我們不能讓這裡發生的事情,在未來的歲月裡被遺忘在沉默之中。」

回到1944年的諾曼第

左右對照
文章插圖

圖為有「血腥奧馬哈」之稱的奧馬哈海灘,當時盟軍搶灘時在這裡與納粹德國軍隊激戰,造成 2,500人死亡。現在,這裡一片平靜,偶有觀光客來此散步。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回到1944年的諾曼第

戰艦、轟炸機、廢墟、難民,如果你回到 1944年的諾曼第(Normandy),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幅場景。當時,同盟國的盟軍希望能從諾曼第這個破口,一舉將步步進逼的納粹德國給擊潰。

時間回到現在,諾曼第的小鎮和海灘平靜無波,在歡慶和平的同時當地人也準備歡迎前來紀念諾曼第登陸滿 75周年的退伍老兵。趁著這個機會,《美聯社》攝影記者卡姆斯(Thibault Camus)也重新造訪了當年諾曼第登陸時的海灘和被破壞的村落,企圖尋找當年盟軍在戰爭中掙扎的痕跡。

「D-Day」搶灘登陸戰

1944年6月6日,諾曼第戰役正式揭開序幕,來自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戰艦沿著諾曼第海岸一字排開,盟軍開始在奧馬哈海灘(Omaha Beach)上搶灘。與此同時,納粹德國則在海灘上設置了重重阻礙,盟軍的戰鬥機則在天上待命。

現在,來到當時戰況最激烈、盟軍有 2,500人陣亡的「血腥奧馬哈」,你看到的是綠色小丘和一片乾淨柔軟的黃沙,海浪則輕輕拍打著岸邊激起白色的小浪花。兩名遊客的身影在廣袤的沙灘上成了如黑點一般的點綴。

左右對照
文章插圖

1944年7月23日,在法國諾曼第聖洛鎮可以看到蓋著美國國旗的屍體就在壕溝的上方,原本的天主教堂屋頂遭到破壞,盟軍們則拿著機關槍在壕溝中待命。現在,原址鋪上了平整的柏油,再也看不到壕溝的原貌。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從戰火中重建

不過,被稱為「D-Day」的諾曼第登陸日只是為期兩個半月的諾曼第戰役的第一天,在盟軍登陸成功、與納粹德國在陸地上展開激戰後,諾曼第附近的小鎮幾乎整個被夷平,許多中古世紀的古蹟和紀念碑都在無情不長眼的砲火下犧牲。

曾經,諾曼第聖洛鎮(Saint-Lo)上的街道堆滿了腐爛的屍體,戴著頭盔的美國大兵從臨時戰壕中伸出頭來觀望,他們身後的廢墟堆疊成了一座小山。

今天,原本成為廢墟的聖洛教堂已經重建完成,矗立在原址供信徒們感受上帝的恩典。

左右對照
文章插圖

1944年8月8日,一名美國大兵正在和一名法國平民聊天,他們身後就是法國重要的歷史遺跡──聖米歇爾修道院。現在,這裡每天都有大量的觀光客前來參觀。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昔日戰場,今日觀光勝地

在諾曼第登陸日過後的幾周,盟軍從納粹德國的手中解放了法國最重要的歷史遺跡──聖米歇爾修道院(Mont-Saint-Michel peninsula monastery)。現在,這裡每年有 200萬名觀光客造訪。

其實,當時諾曼第建築物遭到的大舉破壞和損害來自盟軍的轟炸,而非納粹德國的占領。

左右對照
文章插圖

1944年8月,英國大兵靠著鋼樑度過底下不穩的廢墟,一旁就是被破壞地亂七八糟的教堂。現在,從教堂的外觀已經很難看出這裡曾有一場大戰。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那條消失的鋼樑路

在蓬萊韋克(Pont-L'Eveque)鎮,士兵們為了走過被炸得亂七八糟、來自 15世紀的聖米歇爾教堂(St. Michel Church),在一條溝上放了一根鋼樑才能一一度過,回頭一看只剩教堂拱門孤零零地矗立在原處,相連的牆面早已全數崩塌。

現在,你看到的是修剪整齊的樹籬圍著聖米歇爾教堂,人們不再需要鋼樑路,他們能穩穩地踩在鋪得平整的路面上。

左右對照
文章插圖

在聖伊萊爾-迪阿庫埃鎮(Saint-Hilaire-du-Harcouet),有兩座塔樓的聖伊萊爾教堂(St. Hilaire Church)是戰時僅存的建築之一。戰後,人們沿著聖伊萊爾教堂重建社區,現在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磚房還有一間標榜「會說英文」的保險辦公室。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左右對照
文章插圖

諾曼第戰役盟軍轟炸機發起的大規模轟炸讓成千上萬的居民躲了起來,一直到 1944年7月納粹德國被趕出拉艾-迪皮鎮(La Haye-du-Puits)後,當地居民才敢小心翼翼地重返家園,用手推車推著他們的家當緩緩經過原本有著玫瑰花窗的天主教堂,這座教堂在戰爭的洗禮下活了下來,現在外圍種著朝氣蓬勃的橘黃花叢。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左右對照
文章插圖

1944年10月7日的瓦洛涅鎮(Valognes)百廢待舉,人們還沒有開始重建。75年後,教堂和樓房都已經重建完畢,人們走過平坦的路面。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左右對照
文章插圖

1944年9月11日,一名英國大兵走過阿讓唐鎮(Argentan)的街道,與今日的街道相比,地上一片狼藉。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左右對照
文章插圖

1944年6月,美國大兵們通過了聖瑪麗-迪蒙鎮準備挺進被納粹德國佔領的法國區域,一旁的紀念碑如今成了悼念在二戰中犧牲的生命。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希望這是最後一次

自羅馬時代以來,諾曼第常常成為各方勢力衝突的戰場,1944年經過聖瑪麗-迪蒙(Sainte-Marie-du-Mont)鎮的大兵們可以看到一座紀念碑,這座紀念碑專門建來悼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命的小鎮居民。

時至今日,這座紀念碑被翻新成紀念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民眾,這座小鎮希望這將是它們最後一次翻新這座紀念碑。

單圖
文章插圖

地球圖輯隊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