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繽紛罩袍,走入台北清真寺的齋戒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One-Forty文/ 攝影:張家瑋  

每年的回曆九月,是伊斯蘭教的齋戒月,穆斯林每天必須在日出後、日落前的期間齋戒。齋戒的用意,是透過身處在生理需求匱乏的狀態來鍛鍊心性,以及表現對真主阿拉的忠誠。此外,齋戒月也像是一個轉捩點,人們透過節制飲食的方式來贖罪,希望在經歷這段過程之後,過去一年所犯下的罪行能夠得到原諒,如同重獲新生一般,回到純淨的狀態。

單圖
文章插圖

在台北清真寺,一名虔誠的穆斯林跪地禱告。

網友 張家瑋

許多人仍在熟睡的時間,穆斯林已經整理好自己的儀容,虔敬地準備進行禮拜。

齋戒月期間,清晨三點的台北清真寺燈火依舊明亮,穆斯林們聚集在大廳及清真寺兩側用餐。日出前的這一餐稱為「封齋飯」,即是進入每天齋戒前的最後一頓飯。用餐結束後不久,大廳傳來阿拉伯文的喚拜聲,大意為「阿拉至大,快來禮拜,禮拜勝於睡眠。」這喚拜聲用以提醒人們禮拜的時間將至,讓大家盡快完成淨身,做好準備。穆斯林每天必須做五次禮拜,其中,「晨禮」是在日出之前進行的第一次禮拜,也是一天齋戒的開始。晨禮之後,穆斯林在接下來十多個小時的時間裡,便不會進食和喝水,直到日落進行完「昏禮」後,一天的齋戒才算是告一段落。

單圖
文章插圖

穆斯林在禮拜前,會先以清水洗淨手腳、臉部、口鼻、耳朵、頭頂等部位。

網友 張家瑋

全台僅有六座清真寺,卻有高達六萬穆斯林信徒,來自不同國度的穆斯林都在這裡禮拜。

在這期間,會有比平常更多的人來到清真寺做禮拜。禮拜之間的空檔,可以看到有些穆斯林躺在大殿後方稍作休息、許多異國面孔的孩童在門口嬉戲等,這些都是台北清真寺在齋戒月時特有的景象。台北清真寺的信眾組成非常多元,除了台灣人,也能見到來自印尼、印度、巴基斯坦、摩洛哥、索馬利亞等各個不同國家的穆斯林。在這裡,無論你來自何處,每個人見面時都會互道一句「Assalamu Alaikum (السلام عليكم)」作為問候,意為「願真主賜你平安。」

單圖
文章插圖

在齋戒月禮拜儀式開始時,可以看到台北清真寺前身穿五顏六色罩袍的穆斯林們。

網友 張家瑋

開齋節這天,信徒們穿著自己最美的服飾來到清真寺,鮮豔繽紛。

齋戒月結束的第一天是「開齋節」,它在伊斯蘭文化中,有如台灣人的農曆新年,是一個會與家人朋友共同度過的重要節日。今年的開齋節是陽曆(國曆)六月五號,當天早上六點,已經有許多穆斯林陸續抵達台北清真寺,工作人員扛出一捲捲地毯,將大殿外的大廳直到最外圍的入口門廊一路鋪滿。即使已經騰出清真寺內全部能使用的空間作為禮拜場地,仍然不足以容納所有前來的信眾。清真寺前的草地、兩旁樹叢的縫隙,都成了禮拜的場所,穆斯林鋪上自行攜帶的禮拜墊或厚紙板跪坐其上。

隨著儀式的時間接近,停靠在清真寺旁的計程車愈來愈多,人們橫越馬路的腳步也更加急促,信眾的行列逐漸延伸到了路旁的人行道。教長唱誦可蘭經的聲音從兩旁的擴音器傳出,穆斯林循著儀式一同做出抬手、鞠躬、跪地、叩頭的動作。清真寺前許多顏色鮮艷的罩袍隨著動作的轉換,形成一幅在變化中充滿秩序的繽紛畫面。禮拜結束後,人們彼此握手、擁抱,互道平安,這天之後的一年,穆斯林們可以再度過著正常作息、不須齋戒的生活。

一位穆斯林朋友說,面對齋戒月的結束,心情是非常複雜的。雖然清真寺裡外都瀰漫著歡喜慶祝的氣氛,但齋戒月的這段日子卻很值得讓人懷念:能夠衣食無虞、不須挨餓,固然讓人體會到自己的幸運,但與信眾們齊聚在清真寺,恪守教義虔誠度過的這一個月,卻是一段讓心靈感到更加富足的旅程。

單圖
文章插圖

可蘭經以阿拉伯文書寫,是伊斯蘭教的經典。

網友 張家瑋
單圖
文章插圖

在台北清真寺的大廳內,一名穆斯林正在進行喚拜。

網友 張家瑋
單圖
文章插圖

猜猜這一張張放在台北清真寺外頭的大紅桌要做什麼?

網友 張家瑋
單圖
文章插圖

答案是成為穆斯林們一起共享開齋飯的飯桌!

網友 張家瑋
單圖
文章插圖

齋戒月期間,穆斯林比平常花上更多時間待在清真寺,有些信徒會利用禮拜之間的空檔在大殿後方休息。

網友 張家瑋
單圖
文章插圖

在台北清真寺中,男女禮拜的場域區分地非常嚴謹,唯有年幼的孩童不在限制內。

網友 張家瑋
單圖
文章插圖

開齋節當天早上,直到禮拜時間將近還可以看到有些穆斯林搭著計程車趕來台北清真寺。

網友 張家瑋
單圖
文章插圖

伊斯蘭教的禮拜時間依據太陽的運行而定,所以每天會有些許的差異。

網友 張家瑋
One-Forty

One-Forty

One-Forty(四十分之一)是一個致力於東南亞移工教育培力的非營利組織,提供移工教育學習的機會讓他們有能力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另外也透過故事與設計、實體策展與活動,打開台灣人認識東南亞的窗口、看見移工身為「人」的多元樣貌。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