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越塑膠海 法國長泳健將挑戰游過太平洋垃圾帶

法國長泳健將勒孔特現在正在太平洋中央使勁游泳。為了了解塑膠垃圾如何汙染海洋,他決定徒手游過太平洋垃圾帶。

文章插圖

今年夏天,法國長泳健將勒孔特將挑戰從夏威夷出發,途經太平洋垃圾帶,一路游到舊金山。

網友 The Votex Swim

從夏威夷游到舊金山

52歲的法國長泳健將勒孔特(Ben Lecomte)是極限長泳挑戰愛好者。今年夏天,他決定從夏威夷出發,穿越全球最大的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徒手游泳到舊金山。在 10位團隊人員的陪伴和協助下,他將游過 300海里的路程,並間歇性地乘坐團隊的帆船完成剩下的距離。

關注海洋塑膠汙染問題

除了挑戰自身之外,這趟旅程也是為了進一步了解塑膠垃圾如何汙染海洋。他的 300海里旅程象徵每年全球所製造的 3億噸塑膠垃圾,科學家相信其中有 8噸最終進了海裡。目前,勒孔特已經在海中遇到了牙刷、洗衣籃、玩具鏟子跟啤酒箱等各式各樣的垃圾。

文章插圖

一身輕便裝扮的勒孔特在補給船的陪伴下,在海中長泳。

網友 The Votex Swim
文章插圖

一身輕便裝扮的勒孔特在補給船的陪伴下,在海中長泳。

網友 The Votex Swim

太平洋垃圾帶在哪裡?

太平洋垃圾帶是全球五大海洋塑膠垃圾聚集地。位於夏威夷到加州之間的太平洋垃圾帶約有 160萬平方公里大,大約是德州的兩倍、法國的三倍。科學家估計,太平洋垃圾帶聚集了超過 1.8兆單位的塑膠垃圾。

塑膠垃圾隨海流而走

根據研究,每年大約有 115萬噸到 241萬噸的塑膠垃圾從世界各地的河流湧入海洋。因為絕大多數的塑膠垃圾密度比水小,它們不會沉到海底,而是漂浮在海面。塑膠的強度和輕盈性讓它們得以在變化多端的海洋環境生存下來,隨著洋流四處漂流,最後聚集在受環流影響形成的垃圾帶中。

在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後,它們會隨著大海四處漂流,最後在環流的影響下聚集在特定海域,形成垃圾帶的現象。

在環流渦漩處變成塑膠微粒

一旦這些垃圾進入這些大型渦旋(Vortex),它們就很難再漂走,直到陽光、海浪和海洋生物的交互作用讓它們分裂成更小的微塑膠或塑膠微粒單位(Microplastics)。隨著越來越多塑膠垃圾最終出現在海裡,太平洋垃圾帶的塑膠微粒濃度只會不斷增加。

文章插圖

長泳過程中,勒孔特除了需要游過充滿塑膠微粒的海水,更遇到了各式各樣的垃圾。圖為勒孔特在海裡撿到馬桶蓋。

網友 The Votex Swim
文章插圖

圖為勒孔特在海裡撿到垃圾桶。

網友 The Votex Swim
文章插圖

圖為勒孔特在海裡撿到牙刷。

網友 The Votex Swim

長泳過程中進行汙染取樣

勒孔特這次的長泳挑戰就被命名為「渦旋之泳」(Vortex Swim),他與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國際太平洋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Pacific Research Center)和NASA等機構合作,在泳渡太平洋垃圾帶的途中協助科學家收集與海洋塑膠垃圾有關的樣品、資料和數據。

塑膠進入海裡,又回到盤子上

6月14日從夏威夷出發後,勒孔特和他的團隊已經在海裡找到了各式各樣的塑膠垃圾,從便當盒、兒童玩具到漁網應有盡有。隨團科學家麥克惠特(Drew McWhirter)甚至在他們的晚餐裡發現微塑膠的蹤影——在切開新鮮捕獲的鯕鰍(Mahi-Mahi)後,麥克惠特在牠的肚子裡看到塑膠碎片。

「這個經驗像一記當頭棒喝。」勒孔特說:「被丟棄的塑膠繞了一大圈,回到我們的盤子裡。」

文章插圖

畫面帶有裸露與血腥內容,請斟酌點閱。

繼續閱讀

勒孔特與他的團隊在新鮮獵捕的魚肚中發現塑膠碎片,親身體會到「塑膠垃圾回到餐盤中」的震撼。

網友 The Votex Swim
文章插圖

1998年,勒孔特完成橫渡大西洋挑戰、在法國上岸後,受到當時女友的熱烈歡迎。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不是第一次橫渡海洋

這不是勒孔特第一次挑戰超級長泳。1998年,他成為世界上第一位不使用浮板橫渡大西洋的男人。那趟旅程花了他 73天,還一度被一群鯊魚尾隨。去年,他挑戰從日本橫渡太平洋,但是在游了 1,500海里(2,700公里)後,海上暴風雨破壞了他的補給船,迫使他中斷挑戰。

每天平均游八小時

在超級長泳挑戰裡,補給船的存在至關重要。每天平均游泳 8小時、可以連續游泳 5小時不休息的勒孔特會在游泳期間停下來,吃個麵包、喝碗湯,補充精力。在游了 8小時後,他會回到補給船上大吃澱粉類食物,小睡一下,再起來吃第二份晚餐。

目標於九月抵達舊金山

由於勒孔特希望在九月完成「渦旋之泳」橫渡太平洋垃圾帶的挑戰,他每天都會下水累積游泳里程,而且只有在極為疲憊或天氣非常惡劣時才會上船休息。

文章插圖

勒孔特游泳期間,船上團隊利用網子沿途撈捕微塑膠,再一塊、一塊以人工計算的方式記錄下來。

網友 The Votex Swim
文章插圖

勒孔特游泳期間,船上團隊利用網子沿途撈捕微塑膠,再一塊、一塊以人工計算的方式記錄下來。

網友 The Votex Swim
文章插圖

塑膠碎片的數量多到需要動員整個團隊參與,一起從白天數到晚上。

網友 The Votex Swim
文章插圖

7月11日,勒孔特的團隊以影像紀錄了他們遇到超大型垃圾的經驗。

網友 The Votex Swim

團隊收集到大量塑膠碎片

勒孔特努力游泳的期間,他的團隊成員也沒閒著。他們忙著用網子收集海水中的塑膠碎片,再徒手記錄。該團隊統計,在過去的三個星期期間,他們已經收集到了 1萬7千個單位的微塑膠,也目擊到 1,200個大型塑膠垃圾。他們在這些帶不走的大型塑膠垃圾裝上 GPS定位器,以追蹤日後的漂流路徑。

船上載有重要設備

同時,他們也傾全力支援勒孔特的挑戰。「他不是獨自游泳,這場任務的成功需要依賴支援團隊和設備。太平洋的環境非常廣袤,有時候極度惡劣,船上這些科技是我們生存的必需品。」渦旋之泳的專案經理保羅勒孔特(Paul Lecomte)表示。

團隊隨時監控設備運作

「淨水製造機、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電動引擎、衛星天線、攝影機、科學研究器材⋯⋯為了承受這趟旅程中,鹽分、水和惡劣天氣的長期影響,這些設備都經過了非常嚴格的測試。」保羅說:「勒孔特在游泳的時候,我們隨時都在監控、調整船上的儀器。這是一場跟大海的賽跑。」

文章插圖

6月25日,團隊成員在海面上採集垃圾樣本。

網友 The Votex Swim

太平洋垃圾帶不是一片垃圾島

勒孔特的長泳挑戰化解了一般人對於太平洋垃圾帶的想像。「這裡沒有一整片垃圾島。」他說,太平洋垃圾帶只有「水下塑膠微粒霧霾」。為了持續前往垃圾最密集的地區,夏威夷大學利用衛星圖像和海洋模型為勒孔特規劃游泳路徑。

全球問題需要每個人參與解決

「我們希望帶著全世界第一份跨太平洋塑膠汙染數據抵達加州,並讓越多人一起解決問題。」勒孔特表示:「這個問題不是一個人或單一國家製造的,而是一連串問題所形成的怪象。」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來解決塑膠海現象。我現在在做的事情,只是在提高這件事情的關注,讓人們看見問題點,然後希望能鼓勵、啟發他們在自己的人生中做出改變。」他說。

文章插圖

研究報告顯示,海水中充滿著肉眼難以見到的塑膠微粒、超細合成纖維,這些物質容易隨著飲食、呼吸,重新回到我們的體內。圖為 7月27日,勒孔特游過一整片他稱作「水下塑膠微粒霧霾」的區域。

網友 The Votex Swim
文章插圖

7月2日,上船稍作休息的勒孔特在額頭上發現一塊塑膠碎片。

網友 The Votex Swim

提高使用天然衣料的意識

除了與各大研究機構合作外,渦漩之泳計畫也由紐西蘭戶外運動用品品牌Icebreaker贊助。Icebreaker一向強調以天然原料製作服飾產品,這次透過贊助勒孔特的行動,提高大眾對超細合成纖維(Synthetic Microfibers)汙染地球水域的意識。

衣服的超細纖維流入海洋

現有的研究報告評估,用洗衣機洗一桶衣服,大約會有 70萬到 100萬個單位的超細合成纖維脫離衣服的布料,混入水中。在聖地牙哥大學(University of San Diego)研究塑膠與超細纖維分解原理、在陸地上支持勒孔特長泳行動的海洋生物學家羅耶(Sarah-Jeanne Royer)博士指出,勒孔特的船上團隊在太平洋各處收集到的每一份海水樣本中都有超細纖維。

研究海洋塑膠汙染極為困難

「這些合成纖維的重量輕到讓它們無所不在。連我們都在呼吸中吸入它們。」羅耶博士說,儘管大眾對海洋塑膠汙染的關注越來越高,科學家仍對此議題沒有全面的了解,海洋廣袤的面積使研究塑膠垃圾的漂流路徑十分困難。「我們只知道海洋中所有塑膠垃圾的 1%在哪裡。」2014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大多數流入海中的塑膠垃圾都無法被追蹤。

最終仍需以科學證實理論

因此,羅耶博士把希望放在勒孔特和他的團隊身上。「這些數據是無價的。這個團隊大可大張旗鼓地完成冒險行動就好,但他們知道沿途採樣、取得數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羅耶博士說:「如果沒辦法以科學實證,我們很難證實塑膠問題以及它對環境的衝擊。」

文章插圖

地球圖輯隊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