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爭遺跡到網美景點 來看看這些台灣老碉堡吧!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台灣城鄉間散落的碉堡呢?

單圖
文章插圖

在高雄漯底山自然公園,人們在過去的軍事觀察哨所上等待美麗的夕陽。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建碉堡來抵禦外侮

你知道嗎?在台灣城鄉間散落著廢棄碉堡,這些碉堡最初是建來抵禦中國解放軍入侵的。對生活在戒嚴時期的台灣民眾來說,擔心中國的攻擊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國仍不放棄武統台灣

如今,來自中國的威脅沒有減弱,中國仍不放棄武統台灣,這股威脅並未隨著台灣廢棄碉堡們走入歷史。

單圖
文章插圖

今年 49歲,熱愛台灣碉堡的資深軍事雜誌編輯陳國明正在解釋一座南投老碉堡的內部構造。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公園、儲物間、網美景點

時至今日,有的廢棄碉堡成了農人的儲物間,有的則被規劃成公園,有的更成了熱門的網美打卡景點,尤其在夕陽時分到這些景點拍照,別有一番末日頹廢風情。

當地人一無所知

今年 49歲,熱愛軍事景點的陳國明(音譯,Chen Kuo-ming)說:「我覺得很奇怪,在台灣明明有許多碉堡、戰爭標記,但如果你問當地人這是什麼?這是什麼時候建的?這是為了什麼而建?沒有人知道。」從 2002年開始,陳國明就在尋找和繪製這些台灣廢棄碉堡的地圖。

可以追溯回日治時期

根據陳國明的研究,有的碉堡年代實際上可以回溯至日治時期,然後這些碉堡在 1949年國民黨政府來台時被「升級」改造。

單圖
文章插圖

在桃園平鎮的雙連坡碉堡公園內,可以看到國軍當年在碉堡內留下的壁畫和標語。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隔著台灣海峽和中國相望

今年 60多歲的蚵農丁龍凱(音譯,Ding Long-kai)記得,在他小時候雲林沙灘上有許多碉堡,這些碉堡和中國隔著台灣海峽相望。「當時人們受到限制,不能接近沙灘,也不能接近沙灘上的碉堡。」丁龍凱說。

「殺死共產黨分子」、「光復大陸」

然而,隨著海岸線的變化和時代的演進,許多舊碉堡已經化為沙石,或是被養蚵農場包圍。

「我記得在碉堡上有看到『殺死共產黨分子』、『光復大陸』等標語。但是,現在這裡只剩下一座碉堡,剩下的碉堡都被其他農夫給移開了。」丁龍凱邊說邊指著一座矗立在他的養蚵農場的碉堡。

單圖
文章插圖

在新竹,一座老碉堡被改造成了讓孩子爬上爬下的遊樂設施。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改造成遊樂設施、展示廳

從雲林到新竹沿岸,今年 72歲的當地公務員林子興(音譯,Lin Zi-xing)試著要保護住家附近的碉堡。林子興一邊回憶他小時候是怎麼偷偷溜進碉堡玩,一邊表示要是失去這部分的台灣歷史該有多麼可惜。

目前,林子興除了將一座老碉堡改造成供孩子們爬上爬下的遊樂設施,他還將另一座碉堡變成展示廳,讓遊客可以到此學習在地歷史。

想起沒人想談的戰爭

林子興說:「因為做這些事,我和當地居民產生了許多衝突,一部分是因為土地的問題,另一部分是因為做這些事讓老一輩想起了沒人想談論的戰爭。」

兩岸情勢依舊緊張

現在,這些還留在世上的台灣碉堡時時刻刻提醒著人們中國和台灣之間的緊張情勢仍在。「我們不要忘了,台灣和中國仍處在敵對狀態,」熱愛碉堡的陳國明說。

究竟,這些充滿歷史的台灣碉堡現在變得如何呢?

單圖
文章插圖

在高雄,農人們把廢棄碉堡和防空設施改成了放置農具的儲物間。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單圖
文章插圖

在高雄,一座廢棄軍事碉堡成了農人們種植火龍果的支架。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單圖
文章插圖

在高雄一座廟宇的停車場,一座日治時期留下來的軍事碉堡被圍了起來。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單圖
文章插圖

在高雄一座家族墓園的後方,就是廢棄的軍用防空設施。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單圖
文章插圖

在屏東,一座日治時期興建的碉堡,現在裡頭放置了神龕。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單圖
文章插圖

在靠近台南航空站附近,可以看到一座矗立在高樓大廈旁的廢棄防空設施。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單圖
文章插圖

在雲林沙灘的養蚵農場前,可以看到一座廢棄軍事碉堡。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單圖
文章插圖

從高雄漯底山自然公園的軍事觀察哨所望出去,可以看到日落美景。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單圖
文章插圖

地球圖輯隊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