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旅人的終極目標 《阿拉斯加之死》巴士被移開(06/22更新)

06/20更新:80年前,一名道路修繕的員工,將這台編號 142的綠色公車帶入阿拉斯加荒野深處,並將它留在那裏。

80年後,已經有多名旅人因這台公車喪命,讓當局決定採取行動,將這台持續對世界旅人散發「致命吸引力」的公車帶出荒野。

◆ 原文上線時間:03/05,原標:尋找心中的荒野 《阿拉斯加之死》巴士的神秘吸引力
◆ 增修時間:06/22 更新內文、圖說

單圖
文章插圖

由於歷年來太多旅人前來朝聖這台阿拉斯加荒野深處的綠色公車,部分更因此喪命,因此阿拉斯加當局決定將它帶離阿拉斯加荒野。圖為一台隸屬於阿拉斯加國民兵的UH-60黑鷹直升機盤旋於著名的《阿拉斯加之死》綠色公車旁。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走出荒野的公車

看著公車平安落地,迪納利(Denali)自治市的市長沃克(Clay Walker)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地。

沃克指出,多年來前仆後繼拜訪這台公車,甚至死亡的旅人,已經讓這台公車成為一個「危險的景點」,必須採取行動處理。

但他也略顯難過的表示:「同時,這台公車也是我們歷史的一部分。看見它離開荒野,看見我們的歷史停放在路邊,我心中不免感到五味雜陳。」

賦予這台公車如此獨特的歷史地位,是一位名叫麥肯德利斯(Chris McCandless)的男子。

單圖
文章插圖

《阿拉斯加之死》主角麥肯德利斯當年所住的巴士,現在成為許多想效仿他的旅人心中的聖地。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28年前

28年前,當時 24歲的麥肯德利斯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抵達阿拉斯加獵人作為臨時避難所的一部廢棄巴士前。

接下來的四個月中,他實現了從現實生活短暫抽離的夢想。

四個月後,麥肯德利斯死了。

28年後

雖然麥肯德利斯早已不在人世,但是當年他所居住的巴士,已經成為全球許多跟他有類似心境者的目標。

他的日記被美國作家克拉庫爾(Jon Krakauer)撰寫成一本名為《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的書,隨後被改編為同名電影,讓許多人紛紛收拾行囊踏上尋找巴士的旅途。

但是,想找到這台巴士一點都不容易,路程既危險又遙遠,賠上性命的人也不計其數。

即便如此,這台廢棄巴士每年仍然吸引許多渴望拜訪的旅人們。

單圖
文章插圖

圖為迪納利國家公園。麥肯德利斯當年留宿的巴士,就位在這座國家公園中。

網友 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

巴士在哪?

這台綠色的巴士位在阿拉斯加中部,迪納利國家公園(Denali National Park)的北端,距離最近的小鎮約 48公里,中間還必須橫渡湍急的提克蘭尼卡河(Teklanika River)。

到底有多危險?

下面這些數字,或許能稍稍具體化這趟「尋荒之旅」的艱難程度。

去年夏天,新婚不久的麥卡馬瓦(Veramika Maikamava)在與丈夫嘗試橫渡提克蘭尼卡河時不幸溺斃;本周稍早,5位義大利尋荒旅人回程迷路,偏離預計的道路將近 21公里,最後才被幸運尋獲。

2009到2017年間,總共累計了 15起拯救尋荒旅人的救援行動。

單圖
文章插圖

圖為麥肯德利斯的日記和當年所留下的兩張照片。他的日記隨後被撰寫成書,並改編為同名電影《阿拉斯加之死》。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脫離現實,重新尋找自我

對於所有追隨麥肯德利斯腳步的人,走入荒野是他們尋找生命意義的方式之一,也只有走入荒野,才能幫助他們尋找心中渴望已久的解答。

對這些旅人而言,《阿拉斯加之死》和麥肯德利斯的旅行,給了他們一個重新尋找、發現自我的機會。

與丈夫成功抵達巴士並順利回家的特雷斯柯娃(Martina Treskova)說:「這趟旅程給人們一個脫離社會、不受任何人約束的機會。旅人們有機會迷失在荒野中,重新與自己連結。」

巴士裡的魔法

布倫南(Gavin Brennan)是眾多麥肯德利斯的追隨者之一,雖然他並沒有如麥肯德利斯當年一樣,靠著搭便車和划小艇抵達阿拉斯加,但是根據他的回憶,他的阿拉斯加之旅也充滿了各種挑戰,包括暴風雪、發現熊的腳印和遇上野生的麋鹿。

離開前,根據布倫南的回憶,他將自己的書留在麥肯德利斯的床上。「我發誓我再也不會回來。那一刻,我的阿拉斯加尋荒之旅也正式結束。」

單圖
文章插圖

圖為通往廢棄巴士的史坦必得小徑(Stampede Trail)。當年麥肯德利斯便是循著這條小徑走入荒野、抵達巴士。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拜託,把這台巴士弄走

一名當地居民尼倫貝格(Jon Nierenberg)相信大部分的在地人都希望巴士搬移。他說:「過去幾年我曾經用過那台巴士,它很適合當作一個緊急避難所。」

「但我認為現在應該要將它放到附近的小鎮希利(Healy)某處,讓人們可以安全地拜訪它。」

市長:先立個告示牌吧

迪納利自治市的市長沃克,卻不認為移動巴士就能解決問題。他認為人們是被巴士所在的地點吸引,而不是巴士本身。因此他打算在提克蘭尼卡河邊立一塊告示牌,寫上過河的注意事項。

從《阿拉斯加之死》的官方預告片中,就能看到抵達巴士前必須橫越湍急的提克蘭尼卡河。

比起渡河指示,何不造一座橋呢?

另一方面,罹難者家屬想要幫助人們更安全地抵達巴士。

麥卡馬瓦的丈夫馬克勞(Piotr Markielau),現在正致力推動在提克蘭尼卡河上搭一座橋,協助未來的旅人。

但是當地政府認為,搭橋會讓旅人們輕視這趟旅途的危險性,特別是現在許多旅人都不把旅途的險峻、當地嚴苛的氣候放在眼裡,草草準備就上路。

巴士還能撐多久?

另一項重要的問題是,這台高齡至少 28歲的巴士,還能夠保持完整的樣子多久?

經營阿拉斯加徒步旅行網站的沃布勒(Paxson Woebler)在看過巴士後表示:「巴士的車頂已經開始生鏽,表示未來將無法作為緊急避難所。」

雖然希利鎮的一家啤酒廠在廠區附近擺放了一台巴士的複製品,是當時拍攝電影時使用的道具車,不過旅人們短期內應該還是會選擇往荒野去,尋找麥肯德利斯真正生活過的那台巴士。

有豐富阿拉斯加旅行經驗的旅人斯潘(Antonette Spaan),在和當地人聊過天後,決定採納當地人的建議,拜訪啤酒廠附近那台巴士就好。

他說:「除非你真正拜訪過阿拉斯加,否則你根本不知道阿拉斯加和阿拉斯加荒野的真實面貌。」

「也不曉得當整個大自然都要和你作對時的情景。」

單圖
文章插圖

一台CH-47契努克直升機(Chinook helicopter)飛至荒野深處,在公車上綁好繩索後,將這台公車帶出阿拉斯加荒野。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單圖
文章插圖

同台CH-47契努克直升機下方吊著《阿拉斯加之死》的著名綠色公車,飛過天際。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太多人因它而死

在種種疑慮下,當局最後還是決定要把這台公車移出森林。阿拉斯加自然資源專員費格(Corri Feige)表示,他明白人們對這台公車有非常豐富的想像。

「然而,這是一台廢棄、車況不斷惡化的公車,還時常必須進行危險又昂貴的救援行動。更重要的是,部分旅人已經因它喪命。」

公車的未來怎麼辦?

目前,阿拉斯加政府尚未公告將如何處理這台公車,但承諾將把公車安放在一個「安全的地點」,直到做出最後決定為止。

單圖
文章插圖

麥肯德利斯的妹妹凱林,現在仍然會收到來自全球各地的信,向她求證哥哥故事的真實性。(示意圖)

網友 Liam Truong

人們在追尋自己,而非麥肯德利斯的腳步

直到今日,麥肯德利斯的妹妹凱林(Carine McCandless),仍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旅人的信,向她求證哥哥故事的真實性,而她完全理解人們持續踏上尋荒之旅的原因。

「人們並不是在追尋我哥哥的腳步,而是跟隨著他們自己的腳步,即便如此,踏上旅途時,他們並不會意識到這點。」

 
單圖
文章插圖

地球圖輯隊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