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馬鈴薯滯銷 業者:拜託一周吃兩次

受到疫情影響,比利時盛產的馬鈴薯供過於求,也讓馬鈴薯相關業者站上第一線,呼籲民眾多吃薯條,一起來幫馬鈴薯找出路!

單圖
文章插圖

筒狀包裝搭上美乃滋,是比利時薯條最經典的吃法。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生活中的必需品

說到比利時著名美食,最不能錯過的就是薯條。對比利時人來說,薯條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就算比利時因為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的關係封鎖中,當局仍破例讓薯條攤照常營業。

內需外銷都減少

然而,受到疫情的影響,人們沒必要不會出門吃薯條,再加上向來仰賴薯條炒熱氣氛的春季、夏日音樂節紛紛停辦,人們對馬鈴薯的需求大減,更別提馬鈴薯外銷受到旅遊禁令的影響根本賣不出去。

75萬噸馬鈴薯恐放到爛掉  損失破40億元

因此,現在有高達 75萬噸的馬鈴薯被推放在倉庫中,在沒有冷藏處理設備下,這 75萬噸馬鈴薯的下場很有可能被全數銷毀,這也代表馬鈴薯農夫會損失大約 1億2,500萬歐元(折台幣約 41.3億元),這樣的情況也讓以馬鈴薯維生的相關產業不得不向政府求援。

單圖
文章插圖

在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期間,一名戴著口罩的男子手拿薯條走在布魯塞爾街頭。

歐新社 / 達志影像

第一次向政府求援

比利時馬鈴薯貿易和加工產業協會Belgapom秘書長庫斯(Romain Cools)說:「這是馬鈴薯產業第一次破天荒向政府求援。」庫斯表示,現在這樣的情況對馬鈴薯產業來說事涉生存,過去比利時生產的馬鈴薯有九成外銷,現在外銷已經行不通了。

馬鈴薯外銷大國

在疫情還沒有爆發前,比利時是全球數一數二馬鈴薯產品的大出口國,包含冷凍薯條在內,每年會外銷超過 150萬噸的馬鈴薯到超過 100個國家。

解法:一周吃兩次薯條

因此,庫斯秘書長也鼓勵大家盡量多吃薯條:「與其一周吃一次薯條,我們現在一起來一周吃兩次薯條吧!」

單圖
文章插圖

2008年,時任比利時首相的萊特姆(Yves Leterme)站在寫有「我們的馬鈴薯」字樣的海報旁。比利時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馬鈴薯產品出口國。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送馬鈴薯到食物銀行

除了鼓勵民眾多吃薯條,比利時馬鈴薯貿易和加工產業協會Belgapom也決定每周送 25噸的馬鈴薯到弗萊明大區(Flanders)的食物銀行,至少到五月底前都會這麼做,反正馬鈴薯沒人吃也會被放到爛掉。

不用看食物被浪費

弗萊明大區的農業部長克里維茲(Hilde Crevits)在接受《布魯塞爾時報》訪問時說:「如此一來,某部分的馬鈴薯庫存仍然可以用到,我們可以不用看到農夫辛苦栽種、這麼棒的食物就這麼壞掉。」

「深陷貧困的家庭每周都會拿到當地新鮮的馬鈴薯,在艱難的時刻這是正面之舉。」

用美味和健康助人

比利時馬鈴薯貿易和加工產業協會Belgapom秘書長庫斯也說,馬鈴薯產業正在盡全力想辦法讓生產過剩的馬鈴薯有去處。庫斯說:「多虧了這麼做(把馬鈴薯送到食物銀行),我們的整個馬鈴薯供應鏈都很開心,有的馬鈴薯能被送到 460個比利時食物銀行的配送點。透過這種方式,我們用美味和健康的馬鈴薯幫助社會上最弱勢的民眾。」

單圖
文章插圖

在比利時,要找到販賣國民美食薯條的店家並不難,然而因為疫情的關係,有的餐廳決定暫時關門,連帶購買馬鈴薯做成佳餚的機會也少了。圖為一家在疫情爆發前大排長龍的比利時薯條店。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馬鈴薯加工價不好看

除了將多出來的馬鈴薯送給食物銀行,有的馬鈴薯農夫也會把多出來的馬鈴薯賣給加工廠,然而,他們拿到的價格並不好看。

馬鈴薯農夫范梅海格(John Van Merhaeghe)說:「加工廠能給到最好的價格在每噸 15歐元(折台幣約 496元),比公定價少了 10倍。15歐元這個價格,是他們給要做動物飼料的馬鈴薯的價格!」

呼籲政府學習荷蘭給補助

另一名不願具名的馬鈴薯農夫則呼籲比利時政府提供援助,像荷蘭政府一樣每噸馬鈴薯給 50歐元(折台幣約 1,652元)的補助,他說:「至今我們都沒有這樣的政策。」

疫情結束後,舉辦薯條節!

與此同時,馬鈴薯產業也在討論,疫情過後該怎麼回到正軌。庫斯秘書長說:「有的人在問疫情過後怎麼辦?我們可以辦一場大型的全國比利時薯條節!在危機結束時好好享受和舉辦派對!」

單圖
文章插圖

地球圖輯隊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