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情小故事:全球博物館邀人們替未來留住現在

100年後,未來世代要如何認識COVID-19(武漢肺炎)?

單圖
文章插圖

目前,全球許多博物館和學術機構,都開始邀請人們分享故事、捐出生活小物,讓未來世代有更多管道認識COVID-19(武漢肺炎)對現代世界的影響。圖為今年 4月1日在越南一家醫院裡,一名剛出生的寶寶被戴上了防護面罩。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下一個世代要如何認識COVID-19?

COVID-19(武漢肺炎)爆發的時候,人們紛紛從各種回憶錄、照片和私人日記裡,檢視 100年前的人如何對抗西班牙流感。

在各國逐步放寬封鎖令管制時,各大博物館及學術機構也開始思考:當代的人們要留下什麼,好讓未來世代重新認識COVID-19(武漢肺炎)?

重大事件過後保留回憶 讓未來世代有機會認識

這不是人類第一次進行類似活動,在 911恐怖攻擊、美國遭卡翠納颶風(Hurricane Katrina)侵襲、奧蘭多同志夜店槍擊案後,都有類似的行動。

於是,許多博物館和學術機構開始推出一系列計畫,邀請人們與未來世代一同分享他們對COVID-19(武漢肺炎)的回憶。

單圖
文章插圖

本月 12號,義大利的報紙L'Eco di Bergamo有整整十頁的訃聞,裡頭大部分都是罹患COVID-19(武漢肺炎)而去世的患者。類似的光景在這一陣子並不是第一次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日記、照片、社群貼文,當然要蒐集

不少博物館首先鎖定了人們的照片、社群貼文或日記,這類記錄起來既不麻煩過去也有先例的素材。

3月13日,在世界衛生組織(WHO)把COVID-19(武漢肺炎)視為全球大流行疾病兩天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一個由史學家和藝術家組成的團隊就發起了計畫「大疫年紀事:從3月13日開始的COVID-19記錄」(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An Archive of Covid-19 on March 13)。

這是一份跨國日記計畫,邀請全球人們寫下他們的故事。目前,團隊已經收到來自超過 500人,1,400份以上不同的資料,來源包括澳洲、祕魯和中國。

單圖
文章插圖

這一陣子,如果透過Google Map來看,就會看到許多地標出現「暫停營業」的告示。圖截自 5月15日的義大利威尼斯。

網友 Google Maps
單圖
文章插圖

美國國會圖書館第一個與COVID-19(武漢肺炎)相關的藏品,是一系列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加州空蕩街道的相片。圖為 4月23號的紐約時代廣場一角,當時完全不見平常車水馬龍的光景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現在的「日常」,一點都不日常

衛生史學家霍賓斯教授(Dr. Peter Hobbins)是位研究 1918-19年西班牙流感的學者,在研究的過程中,他經常發現人們對當時生活的理解和實際情形有巨大隔閡,因而啟發了他的「#covidstreetarchive」[COVID-19(武漢肺炎)街景檔案]計畫。

他在Twitter上推出「#covidstreetarchive」標籤,邀請網友拍下街景,標註這個標籤後分享在Twitter上。現在,這個標籤下已經有許多只在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期間才會出現的街景,如:店家前「歇業中」牌子、空蕩蕩的街道和擺在窗戶邊的泰迪熊等。

單圖
文章插圖

今年 4月1日在華盛頓州西雅圖(Seattle),一位居民在窗邊擺上一隻泰迪熊,呼應為世界各地孩子們舉辦的「尋找泰迪熊活動」,讓孩子們在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底下仍然可以享受些許娛樂。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單圖
文章插圖

13號,德國的普魯士公園球場(Borussia Moenchengladbach soccer stadium)將舉辦閉門足球賽,工作人員在觀眾席放滿大量印有球迷等身圖像的紙板。這一陣子,舉凡婚禮、彌撒、球賽、咖啡廳等場合,都能看到這種用紙板代替真人參加活動的狀況。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單圖
文章插圖

就算隔離狀況解除了,我們也時時能看到這種「保持社交距離」的告示標語。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日常小物,就是COVID-19疫情生活最寫實的紀錄

除了日記、照片這類紀錄,有些學術機構鎖定的是疫情期間才出現的物品,這些就是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的「記憶庫:隔離日常生活蒐藏計畫」(A Collective Isolation Progject)想要留給後代的COVID-19(武漢肺炎)記憶。

目前,圖書館正在招募一批志工協助蒐集這些小物,資深策展人弗雷澤(Carolyn Fraser)指出,這些志工就像是人類學家一樣,「他們必須思考有什麼東西是現在習以為常,但未來卻會非常吸引人」。

她舉了些例子,像是傳單、防疫手冊,或是餐廳臨時外賣菜單,就是圖書館很有興趣的藏品。

今天,你的冰箱有什麼?

除此之外,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每周還會推出不同的主題,讓人們分享更多他們封鎖期間的日常生活。舉例來說,他們推出的第一個主題是:「今天,你的冰箱裡有什麼?」

單圖
文章插圖

透過口述歷史、記憶庫資料的建立,就能讓當代的人們,親口將COVID-19(武漢肺炎)生活的小故事分享給未來的人們。

歐新社 / 達志影像

親口說故事給未來的人們聽

有些機構想要邀請活在COVID-19(武漢肺炎)的人,親口說故事給未來的人們聽,因此發起了各式各樣的口述歷史或是記憶庫計畫。

在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教授數位公眾歷史(digital public history)的教授凱莉(Jason Kelly)眼中,他相信COVID-19(武漢肺炎)將會成為一個定義接下來世代的重要事件。這意味著,蒐集、整理並建立一個未來人們可以搜尋的資料庫非常重要。

為此,他發起了「COVID-19(武漢肺炎)口述歷史計畫」(Covid-19 Oral History Project),他邀請了 19位研究生,以快速回應蒐藏的方式,蒐集人們對這場疫情的看法,所獲得的資料最終會成為更大的資料庫的一部分。

向千名民眾發出邀請

哥倫比亞大學的跨學科創新理論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s Interdisciplinary Center for Innovative Theory),則向 1,000位紐約州的民眾發出邀請,希望他們能親口分享自己的故事。不過,雖然歡迎大眾參與,但他們更希望能蒐集到決策者、公共衛生官員、前線工作人員、重要行業的從業人員,來分享近幾個月他們生活的變化。

單圖
文章插圖

本月 15號在澳洲達爾文市,隨著社交禁令稍微鬆綁,不少人開心享受地前往餐廳久違地聚餐。

歐新社 / 達志影像

居家防疫生活結束後,你最懷念什麼?

芝加哥歷史博物館(The Chicago History Museum)則是準備一些有趣的問題,蒐集疫情下市民生活的變化,這些問題包括:「居家防疫命令解除後,你最有可能懷念什麼?」、「疫情中,你最難忘的時刻是什麼?」

蒐集之後...?

沒有人知道各個機構、博物館蒐集的物品未來會變成什麼,可能是展覽的展品、某項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等。

事實上,發起這些活動的歷史學家和策展人也承認他們並不清楚未來的世代會如何使用這些素材,但策展人弗雷澤說道:「未來有無限可能,有些我們現在甚至還無法想像。」

單圖
文章插圖

地球圖輯隊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