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樂器真的是高危險傳染源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MUZIK文/ MUZIK編輯部 

歐洲這陣子因為二次疫情的影響,許多歌劇院及音樂廳又進入了關門的狀態,但現場音樂會,特別是在樂團裡的演奏家們,是否真的會形成高風險的傳染源,有一些研究者,發現了有趣的結果。

單圖
文章插圖

利用口部來吹奏的管樂器,是否會帶來感染的風險呢?

合作夥伴

來自德國兩所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期針對音樂家,尤其是管樂演奏者,進行了一項實驗。目前大家都已經認知到,這波新冠肺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以空氣中的飛沫為主。那麼,對於主要是利用口部來吹奏的管樂器來說,是否就會造成令人擔憂的傳染可能呢?

這樣的猜想不無可能,畢竟在樂團中,很難能夠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因此研究者便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團員合作研究,在過中,受試者會被關在一個密閉的黑暗房間裡,在吹奏樂器前,都被要求要先吸入類似電子菸的煙霧,然後透過樂器吹吐出來,藉以觀察其散播的情況。

單圖
文章插圖

面對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來襲的這年,許多音樂會表演都因此取消,就算後來重新舉辦,不少音樂家也會戴上口罩上場。(圖拍攝於今年 10月的法國)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單圖
文章插圖

有的樂團則是會在管樂器演奏者前面放上檔版,以此阻擋飛沫。(圖拍攝於今年 11月的德國)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而實驗的結果發現,多數的管樂器基本上都能將煙霧阻擋在樂器裡面,散播的範圍都低於2米,像是小號,更是低於1.5米,比許多人預期的都要安全了很多。同時研究人員也針對合唱團員來做實驗,結果發現即使是在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終曲樂章最激昂的樂段,演唱者所噴出的口沫,也不及1.5米。

不過,這當中還是有一個例外的樂器,那就是看起來最無害的長笛,根據實驗,吹奏長笛時的煙霧擴散高達3米以上,是所有樂器中之最。

MUZIK

MUZIK

MUZIK 作為華語區最完整的古典音樂品牌,從2006年發行了第一本古典音樂專屬雜誌《MUZIK 古典樂刊》開始,陸續推出線上收聽平台、網路媒體...等產品,企圖融合創新元素,消除古典音樂的錯誤刻板印象,讓更多人喜歡上古典音樂。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