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4月29日,中國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升空,圖為當時火箭發射時的現場照片。
路透社 / 達志影像火箭殘骸墜入印度洋
周末,世界各國政府和太空學家都在密切關注中國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Long March 5B)殘骸的動向,很擔心未被大氣層燒盡的殘骸會墜落在人口稠密區,還好殘骸在周日(9)上午北京時間 10點24分時,確定落入靠近馬爾地夫的印度洋中,目前並無傳出傷亡。
火箭失控偏離方向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提供的資料,中國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在今年 4月29日於海南文昌發射場升空,其上載著組裝中國天宮號太空站所需的天和核心艙(Tianhe Core Module)。按照原本的計畫,運載火箭將天和核心艙送上軌道後,就會艙箭分離,從預定好的路線離開軌道,沒有想到火箭成功將天和核心艙送上近地軌道後,卻開始不受控制偏離原本預定的方向,讓相關人員難以預測火箭殘骸會掉落的地點。
圖中紅色地標處即為中國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殘骸墜落的地點,該地位於東經 72.47度、北緯 2.65度之間。
地球圖輯隊讓全球捏了一把冷汗
雖然地球表面有 70%是水,火箭殘骸落入人口稠密區的機率非常低,但中國難以掌控火箭殘骸動向這點還是讓全世界捏了一把冷汗。
風險要最低,透明度要最高
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納爾遜(Bill Nelson)就說:「有在發展太空計畫的國家必須將太空物體重返地球時,對人和財產造成的風險降到最低,並且將有關這類行動的資訊透明度極大化。」
「很明顯的,中國在處理他們的太空殘骸上不符合負責任的標準。」
在火箭發射的那一刻,可以看到西安交響樂團為現場民眾帶來美妙的音樂。
歐新社 / 達志影像有可能墜落紐約、馬德里或北京
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天體物理學家麥克道維爾(Jonathan McDowell)表示:「看起來這一次中國賭贏了,但這整件事仍然很魯莽。」
負責追蹤太空物體的麥克道維爾補充道,雖然火箭殘骸掉入海是最有可能的結果,但整件事仍讓大眾質疑中國在執行他們的太空任務時不夠準確,畢竟,火箭殘骸的可能墜落區最北可以到紐約、馬德里或北京;最南則到智利南端,以及紐西蘭的首都威靈頓(Wellington)。
「看起來設計師在偷懶」
麥克道維爾提及,自從 1979年7月NASA的天空實驗室(Skylab)太空站殘骸掉在澳洲後,大部分國家都會在火箭設計上盡全力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然而「這次事件讓中國火箭設計師看起來在偷懶,因為他們並沒有處理這個問題」。
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附近,大批觀光客湧入,想一睹火箭發射時壯觀的景象,相關單位也替觀光客準備了拍照用的背板。
歐新社 / 達志影像中國官媒批西方炒作
對於外界指控火箭殘骸失控、對民眾生命財產造成威脅一事,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斥其為西方國家在炒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也在上周五(7)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火箭末級再入大氣層燒蝕銷毀,這是國際通行做法。4月29日,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成功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送入預定軌道。中方高度關注火箭末級再入大氣層情況。」
「據我瞭解,該火箭末級已採用了鈍化技術處理,絕大部分器件將在再入過程中燒蝕銷毀,對航空活動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極低。」
殘骸失控不是第一次
其實,中國過去就曾發生過火箭殘骸失控的事件。舉例來說,在中國火箭主要發射場──位於四川省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不時可以看到發射失敗、落在鄉間的火箭殘骸,破壞當地生態。正因如此,中國開始將火箭移到 2014年落成的海南文昌發射場發射,包含這次引起關注的中國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都是在這裡發射。
去年,中國長征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載著新一代載人飛船上太空後,該火箭的推進器在重返地球時也失控,最後殘骸落在西非國家象牙海岸的一座村莊。
除非有所改變,不然......
隨著中國在天宮號太空站發展計畫上加緊腳步,有越來越多火箭等著發射,《紐約時報》指出,除非中國在執行火箭發射計畫上有所改變,否則火箭殘骸墜入地球、有人因此受傷的機會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在「中國航天日」(每年 4月24日)這一天,家長帶著孩子來到位於北京的中國科學技術館參觀火箭展覽。
路透社 / 達志影像太空殘骸好可怕
無論如何,這起中國火箭殘骸失控事件也點出了太空殘骸的可怕,尤其現在不只國家鎖定太空為發展的目標,私人企業也前仆後繼地想投入太空領域。在現行的國際太空條約下,私人太空企業要是出事,法律責任會落在企業所在地的國家身上。
根據統計,目前已經有將近 9,300噸的太空殘骸繞著地球的軌道運行,這些殘骸帶來的太空汙染和有可能相撞造成的損害已經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小小一塊,恐要人命
上個月,加州SpaceX總部的任務控制員就對太空人提出警告,要他們趕快穿好太空裝並且坐回位置上,因為有一塊太空殘骸很有可能會撞擊到太空艙。
根據《衛報》的報導,先前,曾有一片指甲大小的油漆撞到了某艘太空梭的擋風玻璃,就這樣刺穿了三層玻璃中的兩層。
圖為在 2009年2月10日相撞的美國銥星 33號衛星(左)和俄國宇宙 2251衛星(右)示意圖。
網友 Rlandmann當越來越多東西出現
在美國密西西比大學法學院鑽研太空法的教授加布里諾維奇(Joanne Gabrynowicz)表示:「大家已經知道太空殘骸好一陣子了,但現在太空中的競爭更激烈,你不只有兩個在發展太空計畫的國家(美國、俄國)──中國非常重要,歐洲太空總署(ESA)等機構也是。當你有更多參與者和更多東西出現時,事情就會變得更加複雜。」
害怕衛星相撞產生殘骸
太空專家們不斷表達他們對太空殘骸的擔心,害怕 2009年美俄衛星相撞事件會重演。當時,在西伯利亞上空,美國銥衛星公司的銥星 33號(Iridium 33)和屬於俄國太空部隊的宇宙 2251衛星(Kosmos-2251)發生相撞意外,產生了上千片的太空殘骸,這些殘骸有的至今仍漂浮在太空中。上個月,ESA就以太空殘骸為主題,召開了研討會。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開始發展太空計畫,太空中的殘骸也跟著增多,連帶讓太空清運業找到機會。2020年9月28日,人們在北京和火箭與星球造型的植栽布置合影。
路透社 / 達志影像太空清運業參上!
不過太空殘骸的出現,也讓太空清運業應運而生,總部在日本的私人太空軌道殘骸清除公司Astroscale就是其中之一。目前,Astroscale開發出了名為「ELSA-d」的人工衛星,它將在太空中發揮清掃功能。
Astroscale總經理奧本(John Auburn)表示,太空面臨到的真正問題可能不是那些成為新聞頭條、造成地球民眾緊張的大型太空殘骸。
「太空的大問題不是大型太空殘骸,而是當大型的太空殘骸碎裂、變成小型殘骸時,」奧本接著說:「只要一公分的小碎片就可以摧毀你的太空船,而且這樣的小碎片移動的速度快到在地上的控制台來不及知道。我們不想要碰到災難,因此,各國政府在設立太空執照時,要求執照申請者回收老舊和破損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