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是白鸛,牠的身體長110-115公分,體重2.3-4.4公斤。photo credit :cliff1066™ via Flickr
網友鵜鶘 vs 白鸛
許多人會認為送子鳥是有著大嘴巴的鵜鶘(Pelecanus),覺得鵜鶘嘴巴下方有個大大的喉囊,想像鵜鶘把小寶寶放在喉囊裡再飛到想要孩子的家庭送給爸媽,似乎是很直覺的反應。但其實從歐美的傳說故事,以及鳥類的生活習性來推測,真正的送子鳥應該是有著細長鳥嘴的歐洲白鸛(Ciconia ciconia)。
鵜鶘俗稱塘鵝,台灣的一家宅急便就是以鵜鶘作為形象商標,因此許多人對鵜鶘縮著脖子飛行的模樣並不陌生。photo credit :bertknot via Flickr
網友鵜鶘嘴下有著巨大的喉囊,可以讓牠輕鬆吞下一條魚,甚至是一整隻鴿子。photo credit :bertknot via Flickr
網友白鸛。photo credit :Steve Slater via Flickr
網友童話裡的送子鳥
《維基百科》提到,送子鳥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歐洲民間傳說中,送子鳥就是負責把新生命帶給渴望孩子的家庭。在德國的民間故事中,想要小孩的家庭只要在窗台上放甜點告訴送子鳥他們想要孩子,送子鳥就會到洞穴、沼澤裡尋找嬰兒,再用長長的嘴巴叼著載有嬰兒的籃子,一路飛到煙囪上,把孩子放進煙囪裡送給爸爸媽媽。
著名童話故事《安徒生童話》的作者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也把送子鳥的故事寫成《鸛鳥》(The Storks)這個故事,藉由安徒生的幫助,送子鳥的故事在19世紀時傳遍整個歐洲,甚至是菲律賓、南美洲都可以見到送子鳥傳說的蹤跡。
站在岸上的是白鸛,水中的則是小白鷺(Egretta garzetta)。 photo credit :Ferran Pestaña via Flickr
網友在電線杆上築巢的白鸛。photo credit :Max Westby via Flickr
網友住在煙囪上
歐洲傳說故事裡,送子鳥從沼澤帶著寶寶,再從煙囪把寶寶送到屋子裡給爸爸媽媽,白鸛主要棲息在濕地,習慣在樹上築巢,有時候也可以在煙囪或是電線杆等高處看到白鸛的巢。對照傳說故事,白鸛的生活習性相當符合故事裡的描述。而鵜鶘雖然也棲息在濕地,但牠的巢主要是在地面上,而不是在高處的煙囪,跟故事的描述不太一樣。
台北市立動物園就提到,民眾會認為送子鳥是鵜鶘應該是因為鵜鶘有著大大的喉囊,形狀像是鳥叼著裝有寶寶的大布包,才會有這樣的聯想。
在綠色草地上散步的白鸛,腳步看起來相當逗趣可愛。photo credit :Marie Hale via Flickr
網友照顧巢裡幼鳥的白鸛。photo credit :sussexbirder via Flickr
網友白鸛張開長長的翅膀,據說牠的翅膀張開來有 155-215公分長。photo credit :Peter Broster via Flickr
網友白鸛在空中飛翔。photo credit : jvverde via Flickr
網友假日有空到動物園遊玩的時候,再聽到有人把大嘴巴鵜鶘誤認成送子鳥,就可以告訴他其實有著修長身軀的「白鸛」才是正宗的送子鳥。photo credit : Eugene Archer via Flickr
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