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研究機構 Dgtl Infra,全球共有約450個海底電纜系統,總長度超過85萬英里。世界上99%的國際通訊依賴於脆弱的海底電纜,然而,從俄羅斯到中國及其他國家與組織,近期多起事件顯示這些關鍵基礎設施正成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的新目標。海底電纜面臨的威脅不僅限於物理破壞,也包括監控與數據操控的風險,如何保護海底電纜成為各國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全球資訊傳輸與通訊的高速公路
在當代以數據驅動的世界中,海底電纜猶如隱藏於深海的神經網絡,承載著全球99%的國際通訊流量,每天處理數萬億美元的金融交易,並傳輸關鍵的政府通訊和網路數據,包括個人、商業及政府的數據資訊交流。
然而,這些重要設施正逐漸成為地緣政治角力的核心戰場。
什麼是海底電纜?
海底電纜,又稱海底通訊電纜,是一種將絕緣材料包裹的導線鋪設在海底,用於建立國家或地區之間的電信或電力傳輸的設施。海底電纜就像一條巨大的海底電線。它由多條導線組成,每一條導線都包裹著絕緣材料,以防止短路。這些導線被固定在一起,然後被放置在海底,用來傳輸各種訊息,例如電話、網路數據、甚至是電力。海底電纜連接了不同大陸之間的網路,讓我們能進行國際通話、瀏覽網頁、收發email等。海底電纜傳輸速度快、容量大、穩定性高,且不易受到外界干擾,但鋪設和維修成本高昂,且一旦發生故障,修復難度較大。
作為現代全球網路的基石,海底電纜的發展歷程可追溯至電話發明之前的電報時代。1850年,第一條海底電報電纜在英國和法國之間鋪設完成,開創了跨海通訊的新紀元,然而,由於技術限制,早期電纜的傳輸距離短、速度慢,且容易損壞。1858年,人類首次嘗試跨越大西洋鋪設電纜,連接愛爾蘭和紐芬蘭,但由於絕緣層故障而被迫放棄。直到1866年,在美國金融家賽勒斯·菲爾德(Cyrus W. Field)和英國科學家開爾文勳爵(Lord Kelvin)的努力下,第一條永久性的跨大西洋電纜才成功鋪設。
海底電纜的技術發展在1950年代迎來重大突破。隨著能在深達約3,660公尺的海底持續運作20年以上的真空管中繼器的發明,首條跨大西洋電話電纜於1956年在蘇格蘭和紐芬蘭之間鋪設完成,可同時支援36條電話線路,使得跨洋電話通話成為可能。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期間,海底電纜也在軍事通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戰後,隨著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海底電纜的容量和傳輸速度得到顯著提升。隨著技術持續的進步,20世紀末,光纖技術的成熟為海底電纜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光纖海底電纜具有傳輸容量大、抗干擾能力強等優點,迅速取代了傳統的銅纜。
不是第一次成為政治角力的戰場
早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美國海軍中尉卡麥隆.溫斯洛(Lt Cameron Winslow)率隊切斷古巴海域的電報電纜,試圖干擾西班牙的通訊網絡,展示了在戰爭中破壞通訊基礎設施的影響力。
2023年11月,波羅的海兩條海底光纖電纜遭到破壞,德國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里烏斯(Boris Pistorius)認為這很可能是蓄意破壞。瑞典警方更指出,一艘中國貨輪「伊鵬3號」當時在事故現場,為調查對象之一。國防和安全智囊機構皇家聯合三軍研究所(the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a defence and security thinktank)的資深研究員席德哈斯·考沙爾(Dr Sidharth Kaushal)表示,海底電纜是全球經濟的命脈,因而成為許多有心人士明顯的攻擊目標。他指出,像波羅的海事件這樣的單次破壞行動,雖然不至於癱瘓整體系統,但仍發出了強烈的外交信號。
當前的威脅
俄羅斯和中國近年來有許多行動都對全球海底電纜蠢蠢欲動。根據美國網絡安全公司「Recorded Future」的報告,俄羅斯在烏俄戰爭中加強了對海底電纜的監控,極可能為未來的破壞行動做準備。而中國則被指試圖通過其國有企業加強對全球電纜網絡的控制,可能增加其監控和干預全球數據的能力。
台灣也身處海底電纜的危機中。自2019年以來,台灣有多達36次海底電纜遭外國船隻破壞的事件,其中包括漁船、貨船與抽砂船。根據台灣國防安全研究所雙週報,2023年2月2日及8日連接台灣至馬祖間的兩條海底通訊電纜分別遭中共漁船及不明船隻拖斷損壞,當地家用通話、行動通訊、寬頻上網及MOD等網路服務壅塞,無法通聯。電纜中斷事件發生後,政府機關、金融交易、醫療服務及交通運輸等運作受到影響。
依海巡署資料,2019年驅逐越界中國採砂船隻600次,2020年暴增近4000次,中國抽砂船大量盜採外島周邊海砂,造成埋設於海底2公尺的電纜裸露狀況,而增加電纜損害可能風險。並直接指控:「中共如利用各種方式切斷我對外海底電纜,將迫使我短期內無法與國際通聯、造成國際間重要訊息無法傳遞與掌握,並對民眾造成臆測與恐慌。」
根據2025年1月4日中央社報導,基隆港外的海底通訊電纜受損,疑是遭一艘屬於中國的貨輪拖錨損壞。
網友 全球海底電纜圖一位美國海軍建築電工正在瓜加林環礁安裝電纜穩定器。
網友 U.S. NAVY根據研究機構 Dgtl Infra,單條跨大西洋電纜造價高達2-2.5億美元,維修過程昂貴且耗時,且在最深處,跨大西洋電纜可達約4,000公尺深,海底作業環境惡劣,技術要求高。
海底電纜可以說是現代全球通訊的命脈,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來保護這一關鍵基礎設施。
(0902更新)排除中國企業!美國FCC首度修訂海底電纜規範
根據美國《路透社》報導,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已於今年8月,通過修改海底電纜新規,以加速海底電纜系統的部署,這也是自2001年以來美國政府首次修訂海底電纜對相關規範。
新規則旨在簡化申請流程、減輕監管負擔,並將中國、俄羅斯、伊朗等相關企業排除在供應鏈之外。FCC主席布倫丹卡爾(Brendan Carr)直言:「海底電纜是全球通信中不為人知的英雄,承載著99%的所有網際網路流量,現在卻受到來自中國等外國對手的威脅。」
新規將明確排除中國企業,包括華為、中興通訊(ZTE)、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凡被列入『對美國國安構成威脅公司名單』的廠商,其設備與服務一律禁止在這些海底電纜設施中使用或提供。此外,FCC 將縮短美國企業及日本、歐洲合作夥伴的審批流程,以避免以往冗長的兩年審查週期;同時,重新審批的期限也由原先提議的3年延長至 25 年。
US approves new rules to accelerate the deployment and security of subsea data cables, citing growing threats from China and other foreign adversaries. https://t.co/670hfXiZog
《金融時報》指出,美國此次推動新規的部分原因是,自2020年開始,中國鎖定企業路由器並成功入侵美國家多家電信公司,竊取大量網路資訊的大規模間諜活動——「鹽颱風」(Salt Typhoon)。
美國保衛民主基金會(FDD)中國安全專家克雷格辛格頓(Craig Singleton)認為,美國之所以更加嚴格審視「誰掌控全球經濟的數位動脈」,正是因為擔心中國與其他對手的勢力。
他強調:「在敵對勢力將關鍵基礎設施視為戰略武器的時代,若不加以管制海底電纜,將是嚴重的戰略疏失。這項新規正是邁向數位脫鉤(digital decoupling)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在深海之下。』」
(0902更新)日本也動起來!海底電纜列國家安全優先項目
不只是美國,近年來日本也意識到海底電纜的影響力與脆弱性。位於地震頻繁的火環帶,日本的海底電纜不僅可能因自然災害受損,也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日本總務省統計,光是2021至2023年就有多起電纜斷裂事件,311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更是造成至少七條跨太平洋和亞太區的電纜被切斷,影響了通訊和網路存取。
2022年,時任首相岸田文雄在國會演說中承諾,將為海底電纜建設提供財政支持,並鼓勵企業在太平洋沿岸和東京附近建設更多電纜登陸站(cable landing station)。該年度的補充預算中,日本表示已投入「制定支援措施以協助日本企業擁有電纜鋪設船」的研究;2023財年的預算則包括約6960萬美元(約21億新台幣),用於多元化電纜路線與登陸站的建設。
近年は南シナ海や台湾周辺で中国漁船によるケーブル切断事故が急増し、国際的にも動向が注視されています。能動的サイバー防御の観点でも、物理インフラ防護が不可欠です。日本のインフラを守る「海底の守護者」その役割は、防災と安全保障の両面でますます重要になっています。#防災週間 https://t.co/G5Y471tYBi
根據《產經新聞》報導,海底電纜承擔約99%的日本國際通信流量,是關鍵基礎設施。而全球海底電纜市場大部分由法國、美國和日本的三大企業分食,然而,面對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佔有率逐步增加,日本也意識到必須提升自身競爭力。
2025年4月,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與總務省(MIC)宣布,將海底電纜列為國家安全優先項目。同年7月,通訊大廠軟銀(SoftBank)宣布,將在北海道苫小牧近海設置電纜登陸站,以應對自然災害並強化經濟安全。
「海底電纜過去僅被視為通訊基礎設施,」慶應大學榮譽教授、海底電纜專家村井純表示,「但如今,它們已成為整個經濟的基石。從 AI 到醫療、能源、教育,所有領域都依賴這些深藏在海底、與世界連線的電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