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海嘯讓許多家庭破碎,照片中的父親抓著已經沒了氣息的8歲小兒子的手痛哭。
路透社20多萬人葬身海底
印尼在聖誕節這天舉行了南亞海嘯10周年紀念活動,要悼念2004年不幸在海嘯中喪生的數十萬人。這場活動不只在印尼舉辦,泰國以及斯里蘭卡也在25號時舉行了紀念儀式。
2004年12月26日那天,印尼海底一場芮氏規模達到9.0的巨震帶起了大浪,超過20萬人就這樣不幸葬身海底。由於印尼的亞齊省(Aceh)最靠近震央,是這場天災中受創最嚴重的地區,周四(25)的紀念儀式也是選在此地舉行。
2014年聖誕節時,印尼亞齊省舉行了悼念儀式,許多民眾回想10年前的慘劇難過掉淚。
路透社小補充:震驚全球的天災
南亞海嘯(印度洋大地震)發生於2004年12月26日,震央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芮氏地震規模6.8,最後印度洋大地震確定為矩震級達到9.3,而美國地震學家金森博雄認為印度洋大地震規模應為矩震級9.2。
南亞海嘯(印度洋大地震)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耶穌受難日地震來最強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來規模第二大的地震,引發最高達三十餘公尺的海嘯,波及範圍遠至波斯灣的阿曼、非洲東岸索馬里及模里西斯、留尼旺等國,地震及震後海嘯對東南亞及南亞地區造成巨大傷亡,死亡和失蹤人數至少29萬餘人。
一名老婦人陷入沉思。
路透社印尼受創深
班達亞齊(Banda Aceh)是亞齊省的首都,25號時可以見到數千民眾聚集到該省的拜圖拉赫曼大清真寺(Baiturrahman mosque)中,這座建於19世紀的清真寺是少數幾個從海嘯中留存下的建物。
註1:班達亞齊是印尼亞齊特別行政區的首府以及該特區的最大城市,又被譯為「大亞齊」。其位於蘇門答臘最西北端,由當時三佛齊(Srivijaya)屬國南浡里(Lambri)的蘇丹Alaidin Johansyah於1205年興建,是東南亞歷史悠久的伊斯蘭城市之一。伊斯蘭教自班達亞齊傳入東南亞,以「通往麥加的門戶」而聞名。
2004年時,海嘯發生後隔天的斯里蘭卡當地,一名男子抱著沒了生命跡象的孩子衝進醫院。
路透社泰國民眾正在尋找自己的親人。
路透社2004年的海嘯過後,許多遺體必須緊急火化,一名女性看到親人被火化時忍不住大哭。
路透社畫面帶有裸露與血腥內容,請斟酌點閱。
繼續閱讀在海嘯中存活下的男孩正小心吃著手中的糖果。
路透社泰國的僧侶看著已經被海嘯毀壞的列車。
路透社畫面帶有裸露與血腥內容,請斟酌點閱。
繼續閱讀印度女性看到親人遺體時忍不住跪倒痛哭。
路透社畫面帶有裸露與血腥內容,請斟酌點閱。
繼續閱讀人類沉痛的一課
舉辦悼念儀式的清真寺,當中的領袖伊斯梅爾(Asman Ismail)表示,這場天災給亞齊省的他們上了一場「珍貴的課」,當地在過去30年間都是武裝衝突的地區,但在海嘯過後,「再也沒有人互相衝突了,每個人都是和諧共處在一塊」。
照片中是今年舉辦10周年紀念儀式的拜圖拉赫曼大清真寺(Masjid Raya Baiturrahman),其位於印尼亞齊首府班達亞齊,被視為是城市以及亞齊文化的象徵。
目前的清真寺是荷蘭殖民者為補償一座被燒燬的清真寺而興建,1879年動工、1883年落成,揉合了殖民地和蒙兀兒風格。原來只有一個圓頂,1936年增建兩個,1968年又增加兩個。
2004年,班達亞齊受到南亞海嘯嚴重破壞,但大清真寺仍保持完好,被譽為奇蹟。
海嘯5年後,清真寺前的綠地已經復原。
路透社(上圖)2004年海嘯發生當時的泰國普吉島,(下圖)2009年時已經恢復的普吉島街道。
路透社畫面帶有裸露與血腥內容,請斟酌點閱。
繼續閱讀(上圖)2004年,受創深的印尼亞齊省大街上擺滿罹難者遺體,一名女性正在遺體中找著自己的親人。(下圖)2009年時,小朋友騎車經過當年的街道。
路透社(上圖)2004年時,拜圖拉赫曼大清真寺附近可見海嘯捲上岸的的建物殘骸與車輛。(下圖)2009年時,已經復原的綠草地。
路透社(上圖)2004年,泰國披披群島(Phi Phi island)可見存活下的遊客站在滿是殘骸的沙灘上。(下圖)2009年時,恢復觀光景色的群島。
路透社(左圖)2004年發生海嘯當下,可見印尼亞齊省鄰近海岸出現巨浪跡象。(右圖)2005年1月,恢復平靜的海面。
路透社聖誕節晚上,正在禱告的印尼孩童。
路透社南亞海嘯捲走了生命,但也帶給印尼亞齊省和平的開端,2005年8月,當地政府達成了和平協議。本周五,亞齊省將舉辦主要的紀念儀式來悼念海嘯罹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