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司麵包掛滿天 巴拉圭歡慶十字架節

每年五月三日,巴拉圭人忙著把飄著起司香的麵包掛滿天,目的是要慶祝年度「十字架節」。

單圖
文章插圖

巴拉圭民眾在 3號這天歡慶十字架節,當地的安塔爾家族(Antar)接受《路透社》的拜訪。圖為安塔爾家的成員正在確認他們的布置是否完成。

路透社

歡慶找到真正十字架 

每年五月三日,是巴拉圭人要慶祝「十字架節」(Kurusu Ara)的日子,走在當地你會發現民眾把堪稱是當地國民小吃的起司麵包「奇巴」(Chipa)掛起或堆在十字架聖壇旁,表達對信仰的誠心。

巴拉圭的十字架節,其實是融合了當地原住民瓜拉尼人的文化(Gurani culture)和基督教的十字架節而來;有關十字架節的源頭,其實可以回溯到西元四世紀的羅馬帝國時期。

相傳康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掌權第六年時,苦於無法打敗強大的蠻族,某天夜裡他在夜空看到了十字架出現在天空,並看到了「有此標誌,汝將獲勝」的神諭,結果當康士坦丁將十字架裝飾到軍隊的裝備上時,他們輕易地擊退了蠻族。

得到神助的康士坦丁大帝,之後受洗成為基督教徒,並下令建造教堂,也派他的母親海倫娜尋找當年釘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海倫娜前往耶路撒冷並在據傳耶穌基督受難地的「各各他山頂」(Calvary Hill)找到了 3座染血的十字架。

之後,海倫娜找來傷患、病人甚至是往生者,讓他們接觸染血的十字架,看哪一座十字架可以治癒他們,藉此確定「真正的十字架」,結果海倫娜最後真的找到了耶穌受難的十字架,往後人們就將找到十字架這天訂為「十字架節」。

單圖
文章插圖

5月3日這天,巴拉圭的安塔爾家全員動員,他們忙著把 3000多個奇巴麵包裝飾到聖壇上,就連家族的小妹妹也來幫忙。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安塔爾家人們忙進忙出,穿梭在成串吊掛起的奇巴麵包串中。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做成十字架形狀的奇巴麵包。等十字架節結束後,這些麵包會發送給參加的親朋好友。

路透社

巴拉圭國民小吃:奇巴

想要認識巴拉圭,就一定要認識名叫奇巴(Chipa)的起司麵包,它是巴拉圭當地相當常見的傳統主食,重要程度就如米飯對我們的重要性一樣,也因為它的作法容易接受度高,所以巴拉圭當地以奇巴為靈感的麵包就多達六七十種。

奇巴是用玉米粉或樹薯粉為原料,再加上豬油、起司、蛋等揉捏烘焙而成,因為用了樹薯粉,吃起來會有些Q彈的口感,它也是搭配肉類料理的好夥伴。

單圖
文章插圖

安塔爾家族忙著把整座聖壇裝飾完畢。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安塔爾的大家長站在門外了解奇巴麵包的裝飾進度。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起司香味的奇巴麵包,形狀不是只有甜甜圈中空這樣,其實在巴拉圭當地最常見的奇巴,是球形的外觀。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安塔爾家族這次用上約 3,000個奇巴麵包來裝飾他們的聖壇。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每年 5月3日,是巴拉圭的十字架節,安塔爾家族還做出了數字三來紀念這天。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圖中紅色區塊即為巴拉圭。

地球圖輯隊

小補充:台灣友邦 內陸國巴拉圭

巴拉圭是南美洲的內陸國,這裡原本為印地安人瓜拉尼族(Guarani)定居之地, 1525年由葡萄牙人阿雷荷·加西亞(Alejo Garcia)發現, 1537年西班牙殖民團體首建亞松森市,亞松森即為巴拉圭現在的首都。中華民國與巴拉圭於 1957年7月12日建交,目前巴拉圭是南美洲唯一與中華民國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

巴拉圭全國約 6百多萬人口中,有接近 97%集中聚居在東半部。只有約 2至3%的人口居住在廣大的西部恰可地區。而全國 51%人口都住在城市,其中首都亞松森佔全國人口 11.2%。自 1970年代以來,來自日本、韓國及台灣的東亞移民,及來自西亞、巴西等地的移民,為該國的經濟注入力量。

與眾多拉丁美洲國家一樣,巴拉圭由於曾經長期受西班牙殖民統治,故有近 95%人口為麥士蒂索人(印歐混血兒),主要是西班牙人和當地瓜拉尼族人混合而生的後裔。

單圖
文章插圖

完成十字架聖壇的阿塔爾家族一起合影。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地球圖輯隊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