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錢也無法提高「想生」慾望  德國育兒津貼讓婦女更兩難

面對少子化、社會老化等等問題,台灣祭出「祝你好孕」育兒津貼想提高台灣連年下降的生育率,成效如何還需要長期觀察;同時間,德國當地卻因即將實施的居家育兒津貼(home child care subsidy)陷入一片的熱烈討論中。

單圖
文章插圖

少子化是每個國家都將面臨的挑戰。Sean Gallup/Getty Images

gettyimages

有錢領卻不開心

新版育兒津貼將上路,德國民眾一點也不興奮,當地民眾就認為,這樣的制度會加深「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與德國女性想在職場上追求自主性的願望不符,她們也擔心居家照顧會減少孩童與其他移民小孩接觸、認識的機會。

小補充:德國的居家育兒津貼

新版育兒津貼會從2013年開始實施,針對家裡有1-3歲小孩的父母親,可以得到100歐元(約新台幣4,176元)的托育津貼;2014年開始,在家照顧2-3歲幼兒的家庭,可以得到150歐元(約新台幣6,264元)的托育津貼。此項看似德政的法規,卻在德國當地引起很大的討論。

單圖
文章插圖

德國當地祭出新版的育兒津貼,希望減輕育兒負擔同時增加民眾的生育意願。Sean Gallup/Getty Images

gettyimages
單圖
文章插圖

Sean Gallup/Getty Images

gettyimages

夾在制度與社會俗成間

事實上,德國幼稚園的制度也對當地職業婦女相當不便,因為當地的幼稚園僅提供3歲以上孩童的半日照顧,無法提早下班、或是孩童仍在3歲以下的職業婦女,只好尋找收費高額的保母來照顧孩童。

若是選擇退出職場,自己帶小孩的德國女性仍要擔憂因為缺乏工作,無退休金可領、只好依靠另一半收入的老年生活,這對離婚率高的德國女性來說是一大隱憂。

東方文化強調家庭的完整性,有些祖父母仍會分擔孫子女的照顧責任;但強調獨立自主的西方社會中,年輕父母面對下一代的養育有不同於東方社會的擔憂。德國女性在面對是否要繼續追尋自我,或是辭職回到家中帶小孩的抉擇,仍有許多複雜的現實層面要考量。

單圖
文章插圖

Sean Gallup/Getty Images

gettyimages
單圖
文章插圖

Sean Gallup/Getty Images

gettyimages
單圖
文章插圖

Sean Gallup/Getty Images

gettyimages
單圖
文章插圖

Adam Berry/Getty Images

gettyimages
單圖
文章插圖

但對許多仍想回到職場的德國女性來說,照顧制度不完善、加上離婚率飆高的社會,她們寧可單身無子減輕後續風險。Adam Berry/Getty Images

gettyimages
單圖
文章插圖

Adam Berry/Getty Images

gettyimages
單圖
文章插圖

Adam Berry/Getty Images

gettyimages
單圖
文章插圖

亦有人認為小朋友沒有跟其他孩童一起上學的話,會減低他們早點認識其他文化背景孩童的機會。Adam Berry/Getty Images

gettyimages
單圖
文章插圖

Adam Berry/Getty Images

gettyimages
單圖
文章插圖

Adam Berry/Getty Images

gettyimages
單圖
文章插圖

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不論是害怕自己無法提供優質生活環境、抑或是怕有了小孩卻無法繼續工作進修等等。諸多因素的阻礙下讓生育率無法看漲。Adam Berry/Getty Images

gettyimages
單圖
文章插圖

生育率、以及連帶孩子在未來的養育,都會是許多國家繼續熱烈討論的話題。Adam Berry/Getty Images

gettyimages
單圖
文章插圖

地球圖輯隊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