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已經被除名的冥王星。有著像是愛心區塊的冥王星在 2006年從行星名單中除名後,天文學家們仍努力尋找太陽系內是否還有其他行星存在。
路透社找到你了!第九大行星
天文迷和星座迷注意!繼冥王星被學者從九大行星踢掉後,又有「新的」行星要角逐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頭銜囉,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在 20號時發表聲明,表示他們找到了「第九大行星存在的證據」。
透過數學模型和電腦運算,學者們推測出太陽系的邊緣有一個比冥王星大上 5,000倍的X星(Planet X),也因為它的質量驚人,大概有地球 10倍大,天文學家們還給它取了個「小胖」(Phattie)的暱稱。
這次發現X星的學者是貝提金(Konstantin Batygin)與布朗(Mike Brown),日前《天文期刊》發布了他們的研究。
太陽系中的「巨星」
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者布朗(Mike Brown)指出:「這將會是真正的第九大行星」,「自古以來,真正運用推算發現的行星只有兩個,這次的X星將會是第三個。它在太陽系中堪稱龐然大物,也正等待被發掘,這讓我們相當興奮。」
布朗點出,因為這次的X星遠比冥王星質量大出5,000倍,它的重力遠遠壓過鄰近的矮星,它幾乎無庸置疑就是顆行星:「X星可以說是所有行星裡面最像行星的一顆星。」
繞太陽一圈20000年
根據推測,X星是一顆充滿氣體的行星,類似天王星和海王星,另外,因為它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遠上 200倍,換算之下X星繞太陽一圈的時間得花上 1萬到2萬年,這讓冥王星的 248年繞日週期被比下去。
學者發布的影片中,可以看到藝術家繪出的第九大行星-X星的假想圖,它能否正式成為第九大行星?學界仍在爭論中。
地球圖輯隊「第九」寶座爭奪戰
過去報導提到,有關冥王星的「分類」,其實仍有多種看法,《維基百科》中就談到冥王星在 1930年被發現後,就列為第九大行星,但後續 75年內對冥王星及太陽系內其他天體的研究挑戰了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2006年時,國際天文聯合會(IAU)認為冥王星僅是眾多外太陽系較大冰質天體中的一員後,重新把冥王星定義成矮行星(類冥矮行星),但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仍屬於行星。
學者推算(左至右)地球、第九大行星和海王星的大小比較。
地球圖輯隊推算出第九大行星的學者布朗正在解釋他們的發現,他身旁的圖模擬了X星的繞日軌道。
路透社19世紀就有學者用「算」的找到了海王星
一直以來,沒有人可以觀測到九大行星,但學者們透過星體間的引力可以摸索出行星的存在, 19世紀時,法國的天文數學家勒維耶(Urbain Le Verrier)就是透過引力作用推算出海王星的存在。
當年,勒維耶觀察到天王星因為一顆未知行星的引力作用使軌道運動受到干擾,這也是天文學上所謂的「攝動」影響。他計算出這顆行星的軌道、位置、大小,然後請柏林天文台的伽勒(Johann Gottfried Galle)尋找這顆未知的行星。
1846年9月23日,伽勒根據勒維耶預言,只花了一個小時,就在離勒維耶預言的位置不到 1度的地方,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後來這個新的行星被命名為海王星。發現海王星的那一年,勒維耶 35歲。
古人開先例 現代學者增信心
勒維耶的案例,給了加州理工天文學者們更多的信心,但這次比較不同的是,總共有 6個不同的星體在古柏帶(Kuiper belt)上被點出來,之後學者們才發現這六個發現全指向了同一處。布朗解釋道:「想像一下,這就好像是時鐘上的指針,大家儘管速度不同但卻都指向同一個方向,等到哪天當你抬頭看向天空,就發現這些指向都一樣。」
小補充:眾星雲集的古柏帶
古柏帶是指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小行星帶。天文學家在 1992年發現第一顆古柏帶天體(Kuiper Belt Object,KBO),至今已知的KBO多達 1,000顆以上。這些KBO的發現,改變了天文學家眼中的太陽系風貌。
事實上,第一顆古柏帶天體的發現應該溯及 1930年,也就是原為行星、現為矮行星的冥王星,第二顆發現的KBO則是 1978年發現的冥王星衛星──凱倫(或稱冥衛一,Charon)。
其他學者質疑:太多失敗案例
這次第九大行星-X星的發現,仍不免有人懷疑正確性,美國西南研究院的拉維森(Hal Levison)受訪時說:「我看太多這類案例了」,他指出先前許多這樣發出聲明的例子「最後都證明是錯的」。
等待天文台最終確認
接下來,如果想要證明X星確實存在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你我都熟知的天文望遠鏡;目前加州理工的學者們正運用國際公認最佳的夏威夷毛納基山天文台(Mauna Kea)來尋找它的蹤影。
儘管X星的位置遙遠,想用眼睛看到它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證據都指向它確實存在的情況下,運用天文台找到它就成為必備的一步。在學者確切證實第九大行星的存在前,跟著地球圖輯隊看看其他美麗的行星與恆星吧!
天王星:其英文名來自古希臘神話的天空之神烏拉諾斯(Uranus)。直接以肉眼觀察,天王星的表面呈現洋藍色,這是因為它的甲烷大氣吸收了大部分的紅色光譜所導致。
路透社海王星目前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離太陽最遠的。海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 17倍,以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頓(Neptunus)命名,因為尼普頓是海神,所以中文譯為海王星。
網友 wikicommons土星在古代中國稱之鎮星或填星,是古人根據五行學說結合肉眼觀測到的顏色來命名的;其他語言中,土星的名字來自希臘/羅馬神話傳說,例如羅馬神話中的農業之神薩圖爾努斯(Saturnus)。土星因美麗的行星環而出名,首先被伽利略在 1610年7月用他自製的望遠鏡觀察到的,但因為成象不好,他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環。1612年,土星環以側面朝向地球,看起來像是消失了,伽利略因而感到困惑不解:「土星吞掉了它的孩子?」
路透社木星目前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古代的天文學家早已知道這顆行星,羅馬人以眾神之王的名號稱之朱庇特(Jupiter)。古中國則稱為歲星。木星最著名的特徵是大紅斑,這是一個比地球還要大的持久性反氣旋風暴,至少從 1831年以來就已知道它的存在。
路透社金星之名源自羅馬神話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Venus),金星沒有天然衛星,是顆類地行星,它的大小、質量、體積、到太陽的距離均與地球相似,常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然而,它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超過 96%都是二氧化碳,行星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 92倍。
路透社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在英語中火星被稱為瑪爾斯(Mars,意思是戰神), 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
路透社水星(Mercury)中國稱為辰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無四季變化。由於水星十分接近太陽,時常被陽光籠罩,勘測相當困難,因此我們對水星所知相當有限,迄今只有兩艘太空船曾大致勘察過水星。
路透社太陽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相當於地球直徑的 109倍,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來崇拜。太陽自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科學家估計它還有 50億年的燃料。
路透社上圖為NASA在 2015年7月時提供的黑洞模擬圖,當中可見一個質量超過太陽數十億倍的黑洞被宇宙物質環繞。黑洞是根據廣義相對論所預言、在宇宙空間中存在的一種質量相當大的天體(非一個「洞」)。黑洞的存在已被天文和物理學界的絕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同,而霍金曾在 2015年時挑戰愛因斯坦的理論,表示掉到黑洞還是有辦法逃出來。
路透社按離太陽由近至遠的次序,地球為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約誕生於45.4億年前,由於人類的作為,造成地球必須面對諸如人口過剩、工業災難、酸雨、植被流失、物種滅絕、土壤退化、外來種入侵等環境災難問題。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