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現!科學家找到能分解塑膠的細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林亞慧 

塑膠製品的發明對人類幫助甚大,至今一年的產量更可突破 3 億噸,卻也帶來不少的煩惱。使用過後的塑膠雖然可資源回收再利用,回收的速度卻依然比不上使用的速度,日積月累之下,累積的塑膠垃圾數量相當可觀,更無意間成為地球上許多生物的殺手。為了解決如此的生態浩劫,科學家一直以來致力於找出最自然的瓦解塑膠方式,更在最近有了重大突破,他們發現了會吃塑膠的細菌。

單圖
文章插圖

在海灘上常常可以看到遊客隨意棄置的寶特瓶,用塑膠製成的寶特瓶歷經百年也無法分解,但近日科學家卻發現了一種能分解塑膠的細菌。

網友 Shigemi.J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也是俗稱的 PET 塑膠,常被用來製作市售飲料瓶和、寶特瓶、與膠帶等物品,但因其難以生物分解的特性,也讓它非常的難以對付。而一群來自日本的研究團隊在近日找到一種新細菌 Ideonella sakaiensis 201-F6,並將它放置在 PET 塑膠上,希望試試這個細菌是否能吃塑膠,成為地球環境的救星。

結果出乎意料,當 I. sakaiensis 這個細菌著附在 PET 上時,它開始將 PET 退化成一種名為 MHET(mono terephthalic acid, 單對苯二甲酸)的中間物質。當分解成 MHET 後,科學家只要再加入一種酶,就能將它在分解為當初形成 PET 塑膠的兩種基本構件。這個過程聽起來雖然相當難了解,但基本上的意思就是利用 I. sakaiensis,不僅能分解 PET 塑膠,還能在利用它所分解後的兩種構件重組新的 PET。

單圖
文章插圖

海鳥在覓食時常常不小心吞下寶特瓶的塑膠瓶蓋,圖為從水鳥肚子中取出的瓶蓋。

網友 Trevor Leyenhorst

然而,I. sakaiensis 細菌雖厲害,其分解過程卻相當耗時,當研究學者在實驗室裡做這項實驗時,他們花了六個禮拜的時間才分解了一片由 PET 製成的薄膜。對於要分解一瓶寶特瓶來說,可能就要花上超過一年的時間才能完全分解。研究學者也不因此氣餒,目前正朝能重新編輯此細菌基因組的方向走,希望未來能讓它能更加強壯,分解速度更加快,在未來為人類助上一臂之力。

一名未參予此研究的生物化學家 Uwe T. Bornscheuer 在了解了這份研究後表示:「當我們了解了這底下蘊藏的原則後,我們就能試圖改善此細菌的基因組,讓它變得更好、更強壯。」他並接著強調,經過基因改造的細菌應該要好好的控制,千萬不要讓它有侵害到外在環境的任何機會。

單圖
文章插圖

科學家雖然已經找到了分解塑膠的細菌I. sakaiensis,但分解的過程相當耗時,而且只針對PET塑膠一種而已,平日做好資源回收才是愛地球的表現。

網友 Jeremy Tarling

而 I. sakaiensis 細菌也不是大自然中唯一能瓦解塑膠的生物,像是之前科學家也曾發現某種特定的菌類、深海微生物、和一種粉蝨能消耗塑膠,但其結果卻沒有 I. sakaiensis 瓦解來的徹底。

雖然此消息讓人感到相當振奮,I. sakaiensis 細菌卻只是研究學者目前能找到的唯一一種能瓦解 PET 塑膠的細菌,世界上還有相當多種類的塑膠,卻都還沒找到能真正消滅它的方式,對於保護生態環境來說,真正做好資源回收再利用才是王道。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