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之後換布魯塞爾 伊斯蘭國正一點一點瓦解西方重要的「開放,多元,自由」(3/25新增多圖)

22號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遭重大恐怖攻擊,全球網友的關懷湧入當地,這一次的恐攻背後顯示出什麼意義?3/25新增:圖1至圖8。

單圖
文章插圖

人們點起燭光,悼念在布魯塞爾恐攻中喪生的受害者。

路透社

嚴重死傷

比利時再度深陷恐怖攻擊陰影,當地機場與圍繞重要政府大樓的車站接連遭到炸彈攻擊,目前已知兩起事件共造成至少 51人死亡,300多人受傷,比利時警方立即展開搜捕行動,並在一處民宅找到了爆裂物。

第一起爆炸:3名機場炸彈客

第一起爆炸發生在當地時間 22號上午 8點鐘,當時布魯塞爾機場的出境大廳先後傳出 2次巨響,機場民眾當下陷入混亂,《紐約時報》訪問了數名目擊者,其中與妻子正在機場吃早餐的皮奧德(Elouan Preaud)說:「短短十秒鐘,所有事情面目全非,現場就像是世界末日,到處都是血。」

來自蒙特婁的女演員蔻兒博(Salomé Corbo)與其他人都表示「第二次的爆炸力道比第一次更強」,機場部分天花板也受到震盪掉落,不少人躺在地上。

蔻兒博指出機場的保全很盡責,立刻護送她和其他乘客逃生,而在那樣混亂驚慌的時刻,還是看到了人性光輝:「大家在恐懼中還是展現了人性溫暖,我們拿到了水,有人看到我餓了也遞給我一些堅果。大家互相幫助。」

單圖
文章插圖

22號機場爆炸當時,許多民眾受到波及和驚嚇。

路透社

第二起爆炸:歐盟議會旁的地鐵站

就在第一起爆炸後約一個小時,距離機場不遠的布魯塞爾市區地鐵站馬爾比克(Maelbeek)也傳出爆炸,當時正值上班族通勤高峰期,許多人不幸受傷,布魯塞爾的緊急救難人員表示,地鐵爆炸案目前已釀成至少 20死130傷,其中 17人重傷。

來自美國的卡羅爾(Brian Carroll)受訪時談到爆炸當下「到處都是黑煙,每個人都趕緊下車,你會聽到哭聲和叫聲。當時我搭的列車正在地底下」。

「爆炸當下,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我們被恐攻了』,就我所知,當時還有槍手一個車廂接著一個地開槍攻擊乘客。」

單圖
文章插圖

自殺炸彈將部分天花板震到掉下,布魯塞爾機場內一片殘破。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機場出境大廳一片混亂。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機場爆炸後一小時,馬爾比克地鐵站也傳出爆炸,當時許多乘客摸黑下車在地底徒步行走。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比利時警方事後迅速發布了三名自殺炸彈客的照片,其中一人因為沒有引爆炸彈而逃走。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24號時,比利時的菲利浦國王(Crown Prince Philippe)和皇后瑪修德(Princess Mathilde)到醫院聽醫生解釋他們從受害者身上取出的彈片。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目前在布魯塞爾大廣場上可見巡邏軍人。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網路上,可以發現大量網友以各種方式表達對布魯塞爾人的支持,許多人會用上「我是布魯塞爾人」(je suis bruxelles)的方式表達關注。

網友 CNN

《丁丁歷險記》的丁丁哭了

這次的恐怖攻擊再度引發各國關切,曾歷經巴黎恐攻的法國,其總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表示:「這次布魯塞爾遭到攻擊,也代表全歐洲都成了目標,全世界都掛念著這一件事。」

巴黎市長希達歌(Anne Hidalgo)表示巴黎鐵塔將點燈,表達與比利時站在一起的心。除了巴黎鐵塔外,各大世界地標也亮起了紅黃黑的比利時旗幟色,表達對比利時的關懷。

網路上,網友對比利時的關懷大量湧入各大社群平台,以《丁丁歷險記》走紅全球的比利時畫家艾爾吉(Hergé)也發布了丁丁在哭泣的圖畫表達哀傷。

單圖
文章插圖

《丁丁歷險記》的畫家艾爾吉對比利時恐攻感到傷心,他的畫作經修改後也成了許多網友瘋傳的圖片。

網友 Stage Film Television

尿尿小童退敵軍

網路上許多畫家開始創作,表達對布魯塞爾人的支持和關懷。例如比利時知名的「尿尿小童」(註)成了創作對象。

註:關於雕像起源有許多流傳的說法。14世紀的傳說指出,尿尿小童是為了紀念當地的一名小男孩,他無意間發現敵軍要炸毀城牆,找不到水源滅火的他只好趕快撒尿,解救了整個城市。

單圖
文章插圖
路透社

巴黎鐵塔換成了紅黃黑三色的都光,表達與布魯塞爾同心。2015年11月13日,巴黎傳出恐怖攻擊的消息,總計市區內有六處地點遭到槍手和炸彈客闖入。

事件發生後,伊斯蘭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發表官方聲明,宣稱這一系列攻擊是他們所為。當時槍殺和傷重不治身亡的人數累積到 129人,傷者有 350人以上,當中有許多是到市區放鬆遊玩的旅客。這起恐怖攻擊是法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屠殺案件。

單圖
文章插圖

布魯塞爾大街上,人們紛紛留言,團結一心。

網友 NBC Nightly News with Lester H
單圖
文章插圖

人們悼念在布魯塞爾恐攻中喪生的受害者。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爆炸過後的機場部分大樓殘破不堪。

路透社

其中1名自殺炸彈客逃走

22號上午的爆炸案,讓比利時警戒再度升高,後續比利時政府釋出了機場監視器畫面,指出釀成機場爆炸案的是三名自殺炸彈客,畫面中可見有三名偽裝成旅客的男子推著手推車,其中兩人成功引爆炸彈,但第三人可能因為沒有引爆而逃走,比利時警方正在全力搜索中。

目前當地檢方也表示,他們在斯哈爾貝(Schaerbeek)一處建物找到了裝入釘子和化學物的爆裂物,一旁還有伊斯蘭國(IS)的旗幟。

維安工作出包  備受質疑的比利時

事實上,比利時數個月來都處於高度警戒的狀態,這次的攻擊案不只讓無辜民眾傷亡,更讓比利時乃至歐盟各國都受到重創,歷經地鐵爆炸的乘客卡羅爾對《紐約時報》表示,他已經關注比利時政府處理恐攻案好幾個月了:「我們都質疑政府能否處理這樣的狀況......比利時警方並沒有合作的很好。」

卡羅爾所說的「關注比利時好幾個月」,原因來自 2015年11月的巴黎恐攻,當時釀成百人死亡的爆炸攻擊震驚全球,而恐攻的主嫌就是來自布魯塞爾郊區莫倫貝克(Molenbeek),過去數個月比利時警方加強戒備也讓當地網友掀起一陣「貓照助警查案」風潮。

恐攻前四天  巴黎恐攻主嫌落網

就在 22號爆炸案的前四天,比利時警方也在莫倫貝克逮到了另一名主嫌阿布岱斯蘭(Brahim Abdelslam),他與巴黎恐攻主嫌阿巴伍德(Abdelhamid Abaaoud)都相當年輕僅 20多歲,兩人在青少年時期結識。

單圖
文章插圖

上圖是 3月22日爆炸案一覽。布魯塞爾機場最先發生炸彈攻擊,一小時後在不遠處的馬爾比克地鐵站也傳出爆炸。藍點3表示比利時警方之後查獲爆裂物與伊斯蘭國旗幟的地方。藍點4是巴黎恐攻主嫌聚集的莫倫貝克。

地球圖輯隊
單圖
文章插圖

這次被選為攻擊目標的馬爾比克站附近,是歐盟重要的會議中心。

地球圖輯隊
單圖
文章插圖

23號開始,前往布魯塞爾機場的道路上可以見到比利時軍方進駐。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布魯塞爾市區內的歐盟旗幟與比利時國旗一同降半旗致哀。

路透社

為何選在馬爾比克車站?

其實,成為攻擊目標的馬爾比克站位置相當特殊,這裡距離被外界貼上「恐怖之都」標籤的莫倫貝克不遠,再來,車站步行幾分鐘就是歐洲議會以及歐盟委員會,足見恐怖份子的攻擊意圖。

《紐約客》雜誌就指出:「雖然說巴黎是旅遊之都,但歐洲真正的首府應是布魯塞爾。這裡以無聊著名,但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都在這裡,而往西邊走去則是聚集有伊斯蘭激進分子的莫倫貝克郊區。」

伊斯蘭國新模式:一次多點攻擊 大量死傷

過去,分析巴黎恐攻以及探討伊斯蘭國攻擊模式的文章中,也提到伊斯蘭國的攻擊都是經過揀選計畫的,例如伊斯蘭國曾以「令人作噁與墮落之都」形容巴黎,他們接下來更會將目標集中歐盟各國,發動一次多點的「孟買式」恐攻模式,藉此釀成大量傷亡。

單圖
文章插圖

布魯塞爾大街上的國旗紛紛降半旗,表達對事件的哀悼。

路透社

「恐攻的目的從來都不是殺戮」

資深編輯詹金斯(Simon Jenkins)在《衛報》上直言,激進聖戰分子希望的就是透過接連的恐攻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恐怖主義的目的從來就不是殺戮或破壞,而是讓接連發生的恐怖事件達到政治意圖。」

他也擔憂媒體的渲染報導恰恰稱了激進份子的心:「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事實上也更彰顯了伊斯蘭國的暴行。更糟的是,他們的目的正是想癱瘓西方世界,並讓所謂的自由民主像是場騙局,同時讓穆斯林受到迫害。」

單圖
文章插圖

難民孩子舉著「對布魯塞爾發生恐攻難過」字樣的標語,這張照片在網路上引發討論和瘋傳。

網友 El Comercio Digital

歐盟正在瓦解中...

一次又一次的恐攻,越來越多人對穆斯林產生敵意,《紐約客》也指出可以想像會有越來越多人支持美國總統參選人川普(Donald Trump)的反穆斯林言論,更現實的層面是,連月來的恐怖攻擊和湧入歐洲的難民人數,正瓦解著歐盟強調的價值觀:「開放,多元,自由」。

全球都要面對的挑戰

詹金斯認為,歐盟與其做出難以做到的誓言,或是不斷派出軍隊,他們更該思考的是如何在外交關係上與穆斯林世界兼容並存,另方面,大眾媒體在報導恐攻事件時,也得克制並抱持耐心,唯有如此才能漸漸讓那些可能激發恐攻的潛在因子消散。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免於恐怖攻擊,因為它是隨機發生。」

 

上線時間:2016/3/23
增修時間:2016/3/25  新增圖1到圖8

單圖
文章插圖

地球圖輯隊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