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的庫盧蘇克鎮,遠眺一塊漂浮海面上的冰堡。
路透社種馬鈴薯、增長水力發電、帶來大漁獲
當世界都因氣候變遷議論紛紛,擔憂更大的天災和經濟重創會隨之而來時,有個地方的居民則相反地以「全新的思考方式」看待全球暖化,認為暖化提升了國家的經濟發展,這個地方就是格陵蘭。
擁有「綠色土地」之稱的格陵蘭,目前因全球暖化等氣候異常現象迎來了外界意想不到的發展:當地的水力發電大舉成長、原本只長鮮苔的地區開始能種植馬鈴薯以及海流帶來更多的漁獲等等。
格陵蘭人的新思維
幾乎全境都在北極圈的格陵蘭,似乎正因暖化融冰的效應要迎接更多的「綠色土地」,根據《路透社》報導,當地環境部長庫可(Mala Hoy Kuko)就談到現在格陵蘭人「正處在新的思維方式」。
納沙斯雅克鎮附近的峽灣可見冰堡飄過。
路透社實在無法坐下來邊哭邊說氣候變遷好爛
格陵蘭商務協會負責人雷獅
過去,格陵蘭的發電要仰賴進口能源達成,然而冰層暖化的效應讓當地的水力發電大幅成長,預計在 2030年時,格陵蘭的水力發電就能佔去整體供電量九成。
北極海洋食品和格陵蘭商務協會的負責人雷獅(Henrik Leth),受訪時直接說:「不幸地,我實在無法坐下來邊哭邊說它(氣候變遷)好爛,因為整體而言它對格陵蘭來說有好的影響。」
漁人獵人笑呵呵
雷獅說的好影響,可以從當地的居民反映看出,《路透社》指出,格陵蘭出口了 90%漁獲到世界各地,許多獵人和漁夫很開心看見洋流因暖化的關係改變,因為這讓他們捕到了更多的鱈魚和鯖魚,這是 20年來首見的現象。
格陵蘭首府努克(Nuuk)當地,小朋友們正在巨大的冰塊旁玩耍。「格陵蘭」的意思為「綠色土地」,是丹麥王國的海外自治領地,在 2008年的公投後決定逐漸走向獨立之途,並在 2009年正式改制,成為一個內政獨立但外交、國防與財政相關事務仍委由丹麥代管的過渡政體。
路透社別忘了事情還是有壞的那一面
格陵蘭現任總理凱爾森(Kim Kielsen)仍要居民注意到融冰「有好處也有壞處」,現階段北極區的暖化是以全球平均兩倍的速度在進行,會有這樣的情況,部分原因來自融冰後露出的深色土壤以及水源吸收更多熱能所致。
北極運動會 必須出動人造雪
不斷升高的溫度正侵蝕凍土區,2012年時,位在極圈的坎克爾路斯斯雅克機場(Kangerlussuaq)傳出融冰大水將一座橋都沖走; 2016年三月,北極冬季運動會主辦方驚訝地發現,應該雪花四處的月份現在竟然得依靠人造雪的幫忙,才能讓運動會繼續舉辦。
雪橇犬超重要 融冰以後怎麼走?
另外,住在北邊依靠狩獵海豹並依賴雪橇活動的原住民們,融冰將威脅到他們的生計。
根據統計,格陵蘭居民的交通幾乎多依靠狗拉雪橇的方式:當地有 1.5萬隻雪橇犬、 4,033輛車、2台摩托車、0鐵路。換句話說,融冰影響到當地人的日常交通。
不過,居民們還是盡可能從這一切轉變中尋求好的面向。
納沙斯雅克冰原附近山丘上冒出了點點小花。
路透社把沉積物運到熱帶國家當肥料
除了增長水力發電外,科學家們也發現了其他因暖化可以受惠的地方,哥本哈根大學的地質學教授羅新(Minik Rosing)指出,每年有大約 10萬噸的奶白色沉積物從冰層沖進大海,事實上這些沉積物可以運到熱帶國家變成農作物的肥料。
納沙斯雅克鎮鄰近海上可見巨大的冰堡。
路透社氣候變遷難預料
氣候變遷的本質就是「無法預測」,這是不能忘記的,儘管格陵蘭的漁人們因洋流改變得到了大量漁獲,但這樣的情況還是得「靠天賞臉」。
KNAPK漁夫獵人協會的副主任貝特爾森(Tonnes Berthelsen)說:「三個禮拜前,我出海捕魚,結果撈到一大堆鱈魚」。
貝特爾森:「昨天,我又出海去了,但我一條魚都沒釣到。」
塔斯拉克鎮,是東格陵蘭最大的鎮,位於北極圈以南約 60英里的位置,擁有 2,000人口,狗拉雪橇在當地是相當熱門的活動。
路透社伊盧利薩特是格陵蘭第三大的定居地,人口約 4,000人。伊盧利薩特按格陵蘭語直譯是「冰山」。伊盧利薩特是格陵蘭最受歡迎的旅遊地點,因為附近有絢麗的伊盧利薩特冰峽灣。旅遊業是當地主要行業。
路透社庫盧蘇克鎮附近,可見串成如同山脊般樣貌的冰帽。
路透社納沙斯雅克鎮附近的山壁上可見三趾鷗群聚。
路透社格陵蘭首府努克附近海面,一隻鯨魚尾巴躍出水面。
路透社俯瞰以北歐神話角色命名的海姆達爾冰川。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