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與火之歌 台灣金山的討海人們

台灣金山附近的海面上,一群還堅持數百年古法捕魚的討海人,就算是在夜晚海上搖晃不停的漁船,他們仍能分工細密地來去自如,有的人拿網,有的人掌舵,有的人放火,他們專注的眼光投放在一片墨黑的大海上,只為等待那隨火光「唰!」地竄出海面的巨量青鱗魚。

這就是金山知名的「蹦火仔」技術。

單圖
文章插圖

闃黑的海面上,一道金光乍現。

路透社

堅持百年古法的漁夫們

《路透社》攝影記者走訪金山,訪問到了仍「堅持古法」捕魚的漁夫們,這擁有百年歷史的捕魚技術「蹦火仔」,在全盛時期可見 300艘漁船齊力在海面上用焰火吸引魚群,然而數十年過去,至今僅剩 3艘漁船仍在使用這項技術。

驚嚇魚群的「蹦火仔」技術

「蹦火仔」的技術,是運用磺石和水產生的乙炔氣體,用火點燃蹦出「強光巨響」驚嚇魚群,待魚群躍出水面後,等待在旁的漁夫們隨即用叉手網撈起。

歲月流逝 鐵打身體歷經風霜

通常,一次出海六個小時後,漁夫們可以捕捉到 3-4噸的青鱗魚,這可以替他們帶來大約 4,500美元(折台幣約 15萬元)的收入,但碰上壞天氣時就必須提早回岸。

60歲船長簡坤(音譯,Jian Kun)受訪時說:「我每天的收入不穩定,為了過日子我得出海去。」

目前,「蹦火仔」點火方式已經進步到了直接使用乙炔氣體,然而漁船和其上的漁人已隨年月老去,出海用蹦火仔捕魚的漁人年齡多在 60歲左右。

單圖
文章插圖

青鱗魚受到驚嚇,成群從海中躍起,在火光的照映下形成奇幻的景致。

路透社

現階段,新北市政府提供補貼給漁夫們,鼓勵他們繼續使用「蹦火仔」技術, 2015年時,金山區漁會成功將「蹦火仔」技術申請為重要文化資產。

如今,一般大眾可以趁著每年 7月時的「金山磺火季」來近距離接觸百年捕魚技術「蹦火仔」,這類活動也替當地帶來了觀光經濟收益。

單圖
文章插圖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路透社

金山區當地人文介紹影片,可以觀賞到蹦火仔捕魚技術( 6'10"處):

單圖
文章插圖

地球圖輯隊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