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 2015年,美國太空總署地球觀測站公布的南極臭氧層破洞圖像,畫面中顏色越藍的部分代表臭氧的含量約稀少。
網友 NASA Earth Observatory臭氧層破洞好轉中
BBC、《華盛頓郵報》、《國際財經時報》、《基督科学箴言报》綜合報導,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表示,原本在南極洲上方破洞的臭氧層,破裂的孔洞正有慢慢閉合的趨勢,這對人類來說是個好消息,因為如果沒有臭氧的保護,就無法擋住會造成人類致癌的紫外線輻射,而這份研究也刊載在《科學雜誌》(Science)上。
三十年前發現破洞
三十年前,科學家發現南極洲上方的臭氧層破了個「洞」,所謂的「洞」指的是海拔 10-25公里間平流層中的臭氧,幾乎被破壞殆盡。
圖為地球觀測站從 1979年到 2009年觀測到的南極臭氧層變化情形,可以看到圖中深藍的部分慢慢減少,代表臭氧層破洞正在癒合。
網友 Los Angeles Times Science and圖為超級市場中的冰櫃。過去舊型的冰箱常含有氟氯碳化物,導致臭氧層破洞,全世界決定簽署協議,禁用氟氯碳化物相關產品。
網友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全球攜手合作 《蒙特婁議定書》救臭氧
臭氧層之所以會破洞,與人類大量製造氟氯碳化物(CFCs)有關,包含舊型冰箱、噴霧劑等都含有氟氯碳化物。
為了拯救臭氧層,全球在 1987年簽署《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禁止使用氟氯碳化物相關產品。全世界也因為這個協定,逐步淘汰使用會讓臭氧層破洞的化學物質。
破洞縮小 人類努力有成果
現在,人類的努力有了成果,南極洲上方臭氧層的破洞越來越小。根據 2015年9月的數據,臭氧層破洞面積與 2000年的數據相比,縮小了大約 400萬平方公里,2000年時臭氧層的破洞面積高達 2,830萬平方公里。
學者:病情逐漸好轉
負責研究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大氣科學家索羅門(Susan Solomon)說:「如果你用醫學來做比喻,一開始病人的病情每況愈下,之後病情變得穩定,現在最激勵人心的是病情逐漸好轉。」
「我們現在有自信,我們做的事有讓地球走上好轉的路。」索羅門說。
圖為一張強調臭氧層對人類重要性的海報,上面寫到臭氧層介於人類和紫外線間,厚度只有 3毫米但對人類的健康卻舉足輕重。
網友 Carbon Visuals15年來的觀察
研究人員在 2000-2015年間,每年 9月都會追蹤南極洲上方的臭氧層破洞大小,他們也用從氣象氣球和衛星獲得的資料分析臭氧層面積,最後發現火山噴發出的二氧化硫會影響臭氧層分布,此外,溫度和陽光對臭氧層也有影響。
不期待在2050年復原
大氣科學家索羅門表示:「我們不期待在 2050或2060年前可以看到臭氧層恢復原貌,但我們從 9月的觀察中開始看到,臭氧層破洞的情況已經不像過去那麼糟。」
圖為正在南極觀測站進行實驗的研究人員。雖然最新研究指出臭氧層破洞狀況因為人類的努力而好轉,但仍有科學家認為兩者間的連結需要再檢驗。
網友 The Earth Story科學家稱讚 研究具歷史意義
這份研究也被其他學者稱讚「具有歷史意義」。
德國專門研究極地與海洋現象的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科學家瑞克斯(Markus Rex)說:「這份研究是第一份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南極洲臭氧層破洞開始好轉。」
「目前臭氧層的情況還是很糟糕,但我覺得能讓我們知道《蒙特婁議定書》有用,對破洞的大小有效非常重要,這是一大進步。」
大自然投的變化球
但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紐曼(Paul Newman)有疑慮,他認為把人類的努力和臭氧層破洞縮小連結在一起要再檢驗,因為研究人員的臭氧層破洞縮小模型和減少氟氯碳化物的使用對不上。
紐曼說:「當我們在檢視情況有沒有好轉時,大自然總是朝我們投變化球。」這塊謎團得解決,如此一來科學家才可以確認臭氧層破洞情形好轉或出現問題,不會被其他的變化所掩蓋。
如果什麼都不做呢?
無論如何,紐曼提到如果什麼都不做,破壞臭氧層的物質會繼續增加,2065年全球會有三分之二的臭氧層消失。
上線時間:2016/07/01
增修時間:2016/07/04 修正臭氧層破洞面積數據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