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誰當選,美國總統大選的最大輸家:電子郵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陳瑞霖 

從 Email 問世五十多年以來,變成大家不論是工作上還是私人用途的網路工具。由於其易於架設使用 Email 的應用普及,成為網路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在希拉蕊競選團隊發生 Email 外洩事件後,我們也看到 Email 工具經年不變,而且很輕易被攔截的狀況。

單圖
文章插圖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競選團隊總幹事的Email遭駭,凸顯出Email跟不上時代演進,信件中的秘密很容易外流。

路透社

儘管 Email 方便,比起面對面講話人必須在現場,Email 可以讓分離兩地的人搭起溝通的橋樑。Email 裡的內容可能是混合嚴肅法律文件,以及當作即時通訊使用,古早時候訂定的 Email 協定顯然跟不太上時代的演進,擔負太多責任了。

由於 Email 擔負太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在上面進行,你不禁想問,為何希拉蕊陣營大大小小的事情在 Email 上面講,給駭客中途攔下的機會,變成可以搜尋的資料庫一部分,可以傳播數年之久。為何不像諜報片裡演的那樣,除了電話以外,在停車場碰面講事情,交換敏感文件。

希拉蕊的郵件事件洩漏,是從她的競選團隊總幹事 John D. Podesta 的 Gmail 被駭而流出去。不過競選團隊沒人承認這些訊息的真偽,這就說明 Email 其中一個缺點,你無法確定寄件者身份,非常容易偽造身份傳送訊息。

單圖
文章插圖

Email太方便讓人忘了其實有使用上的風險,當溝通內容涉及機密時,走到對方身邊直接面對面講最好。

網友 Australia Business News

從希拉蕊競選團隊洩漏的 Email 內容來看,假設上面的內容為真,你會覺得很奇怪,大大小小的事情,從戰略和戰術,或者只是談論八卦,都使用 Email。所有以前曾在電話中,或是面對面的會議的內容,甚至是當即時通訊軟體、行事曆,白板。

由於 Email 太方便,取代原先提到的各式各樣的工具,很多人也在使用,因此很多人並沒有留意使用 Email 的風險。直到被駭之後,才改用傳統的方式,像是走去跟對方直接說,或是透過電話交流。

希拉蕊陣營被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抓著攻擊的議題,是否接受外國政府的政治獻金,其中希拉蕊陣營的溝通總監 Jennifer Palmieri 就直接用她 iPhone 回覆「Take the money!!」川普陣營抓著這句狂打。

單圖
文章插圖

為了因應Email的不安全,不少工作團隊現在開始轉用諸如Slack或Hipchat等工具。

網友

Email 相對其他溝通方式,由於是文字型式,常常不知道彼此表情、語氣,而且沒辦法在事後討論定案後存檔。一些現代的協同工具如 Slack 或是 HipChat,能夠允許管理員存檔對話,或甚至完全移除。儘管這些工具仍有被駭的可能,但比起 Email 困難許多。Email 的狀況是每一位收件者都會有一份信件,意外只要破解其中一位的帳號就能取得所有參與者說過的話。

Email 儘管方便,但一般人不習慣認證身份,加密信件內文而保密性不足,因此也許在重要事情上,放棄 Email,坐在私密的會議室,15 分鐘就搞定像是希拉蕊陣營的問題:要不要收來自外國政府的政治獻金。


編註:對原文完整報導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Whoever Wins the White House, This Year’s Big Loser Is Email"

延伸閱讀:《電子郵件之父去世 不和@說再見
Yahoo被控 設計郵件軟體方便美政府監控
3 成美國人情不自禁的點閱垃圾郵件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