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網路的匿名性,讓網友往往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卻在無形中讓一些螢幕後的人受到傷害。
網友不知道是湊巧還是兩性議題真的是網路社群的重要議題,在一年一度 Mozilla 社群舉行的 MozFest 大會,主題演講 Dialogues And Debates 議程,Mozilla 基金會和維基媒體基金會的高層,各自在自己的演講時間都不約而同,提到要保護網路上的女性參與者。
網際網路因理工科系的研究需求而先被採用,而傳統上理工科系就讀的性別是男性較高。有個例子是當年寫出電腦遊戲的人,寫得大部分是男性喜愛的競技、運動項目,進而促使男性在電腦、網路的參與度較高。
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長 Katherine Maher 談論管理員 Molly White 因捲入 Gamergate 事件,而遭到霸凌,但仍勇敢對抗。
合作夥伴網路霸凌將導致網路弱勢族群不願參與網路
維基媒體基金會曾經散發網路騷擾行為調查,希望能藉由回收的問卷,統計出的結果研擬好的解決方式。而在 MozFest 上的演講,維基基金會執行長 Katherine Maher 談了 Molly White 的故事,原本她是維基百科的重度貢獻者,在維基百科上編輯了 10 年的時間,並且擔任英文維基百科的管理員。但因管理員身分捲入維基百科上的 Gamergate 編輯爭議,處置想要在 Gamergate 維基條目加上主觀見解的編輯者。
之後一切都改變了,White 被網路霸凌,因為外觀、性別,在維基百科上編寫的內容都變成遭攻擊的點。White 的私人臉書帳號被找出來,親威、朋友也被騷擾。不過 White 不被擊倒,持續對抗針對她的霸凌行為,並且請 Maher 在演講中拿她當例子說明網路霸凌,女性在網路空間代表性是低於應有的水準,甚至還會被霸凌。
Mozilla 公司創新長 Katharina Borchert 要迎新下個上網的 10 億人,必須讓網路成為各種不同種族族裔、性別都能安心發言的場域。
合作夥伴Mozilla 發起競賽找出解決網路不平等問題
不尊重人的網路現象都必須被導正,才有辦法讓網路健康發展,達到當初網路先進提出的開放理想願景。Mozilla 意識到網路的不平等問題相當複雜,因此不會有簡單單一的解決方案,因此發起 Equal rating Innovation Challenge,用競賽方式鼓勵大家想出好的方案。
求職程序也可能強化原先的職場族裔樣貌
求職過程的程序如果沒注意,也可能加劇原先職場的族群、性別分布比例,得到更單一化的員工背景。許多在矽谷的網路公司,甚至得出多樣性報告來提出如何克服做出來的努力。
程式設計師、白客學者 (White House Fellows) 、文化多樣性倡議者 Ashey Dryden 則認為,以往常常在程式設計領域工作,要求職者附上 GitHub 帳號和作品,但其實要好好想清楚可以有時間貢獻在開源專案的人,不太需要擔心下一頓那裡,社經地位往往比較高。如果依據 GitHub 帳號的有無,或是有無作品,錄取的人背景往往好,複製原先軟體工程界的族群、社經狀況-以男性、白人為主的狀況。
地理分布不均也是網路普及化的挑戰
我們知道網路的活躍使用者大都是在歐美地區,白人男性,一半以上的網路內容用英文撰寫。但如果網路進入原先不普及的地方會發生什麼事情呢?舉阿拉伯之春為例也許誇張了一點,但絕對是相當經典的例子。
來自埃及,如今在美國德州農工大學任教的法學教授 Sahar Aziz,指出網路驅動中東阿拉伯世界是相當成功,儘管後續影響各異,因受到國內外各方政治勢力影響。外界看來是失敗或混亂的局面,其實是反映各方介入的程度,不算是網路無法改變政治局面。
網路要能健全發展,各方代表要如同現實社會的人口比例一樣,在網路上也得有相對應的代表性。像是兩性能夠在網路上自在活動,而各個不同族裔的人能夠暢所欲言,不受到限制。
延伸閱讀:《瑞典主持人上門逮酸民》
《英國超過一半女生被性騷擾 學校、政府該怎麼做?》
《虛擬實境中的性騷擾算數嗎?》
參考資料:
01 MozFest Speaker Series: Privacy and Harassment on the Internet
02 MozFest Speaker Series: Building a Secure and Equal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