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節奏運動】:餐桌上的無盡世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英語島文/ 鍾佳瑀 

We are what we eat.哲學家Feuerbach

也許多數人同意吃東西可以是一種享受,但不是每人都能作為廚師,做出美味的料理。歐洲開始興起「食物設計(Food Design)」的風潮,研究食品科技、市場行銷、包裝設計、新的飲食習慣..等等,學生不一定要是廚師,但透過學習,找出不一樣的「吃」法,甚至能處理社會問題。

單圖
文章插圖

除夕剛過,享用完年夜飯的你是不是過了個大快朵頤的夜晚呢?吃東西是一種享受,但並非人人都可以煮出美味的料理。

網友 景翔 詹

「怎麼吃」比「吃什麼」重要

大部分的問題不在食物本身,而是「怎麼吃」。19世紀中期,第一盤Fast Food出現在英國,人們得以開車進入快取道(drive-through)直接購買。隨即,這種能快速製造、快速取食的食物,由美國速食連鎖餐廳間接推廣到全世界。

單圖
文章插圖

為了追求快速,現代人往往用速食解決一餐。根據統計,在美國速食業龍頭麥當勞的銷售額穩坐龍頭。

合作夥伴

不知不覺中,速食已是日常飲食的常見選擇。首先是快速食物帶來的環境污染,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拍攝的紀錄片《洪水來臨前》提到,大量牧養「牛」產生的甲烷將帶來更嚴重的地球暖化。其次,速食更影響人們口味的變化。油炸食品、基改食品、更多甜而滑膩的加工食品,佔了成為現代人至少一半以上的主要食物。

單圖
文章插圖

根據統計,美國人飲食中有 63%的加工食品,其中包含精緻食物、基改食物和快餐食品。

合作夥伴

更重要的是,在大部分的國家,「吃」被嚴重簡化。速食的輕鬆、方便、好吃,能為人們騰出更多花在別的事物上的時間。結果有好有壞,你是否曾經有過了晚餐時間、決定吃個泡麵就好的經驗?或是再好吃的食物,卻沒人分享的孤單時刻?

單圖
文章插圖

圖為荷蘭食物設計師Marije Vogelzang想像未來考古學家挖掘出的(現代)食物。

網友 Studio Marije Vogelzang

餐桌上的寬廣世界

荷蘭設計師Marije Vogelzang是食物設計的代表人物,他希望帶領人們重新思考食物與人之間的關係。食物對他來說只是設計的原料,而在烹調的過程中加入「社會價值、文化意義、情緒」成分,才是他做食物設計的目的。

在「蔬菜骨頭(Plant Bones)」計畫中,她想像未來考古學家將發現蔬菜跟肉品一樣有骨頭、支架,藉此諷刺下一代將只吃像「肉」的食物。或是在「連接餐桌(Connecting Table)」計畫裡,長桌上覆蓋的白桌巾,居然是可以吃的薄餅!在加熱檯燈烘過一整晚後,配合薄餅下的熱湯,超過20人的食客共吃一份餐點。人們交互討論這普通薄餅,讓餐桌將所有同一張桌子的人連接起來。Vogelzang提醒人們,有人性的飲食方法,即回歸「共同用餐」,共同生活的核心價值。

法國人的慢食

法國人是全世界花最多時間在「吃」的國家。他們如何讓「吃」成為一件令人愉悅的事?

單圖
文章插圖
合作夥伴
英語島

英語島

「我們在英文裡吃過的苦,原來知識才是真正的療癒。」英語島提供一種雙語的世界觀,包含社會創新、商業、科技、文化、旅行。這本雜誌很有趣,我們也不特別教英文,但你讀了英文自然就變好。我們有「世界旅行家」、有「知識的顏色」、有「英語實驗室」、有「Debug」…,知識的滲透是不可思議、恍然大悟,會讓英文走入靈魂。英語入魂,像傳說中的拉麵口味,吸一口,一口入魂。讀英語島雜誌,終於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