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暮光之城》的女主角發表了 AI 論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Shoichi Chou  

你沒有看錯,這可不是她主演了啥科幻電影也不是影集,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真的發表了一篇關於機器學習的論文,這讓人工智慧社群驚呆了!

單圖
文章插圖

圖為知名系列電影《暮光之城》的女主角克莉絲汀·史都華,近日有一篇由她掛名關於機器學習的論文引發全球討論。

路透社

這位《暮光之城》系列的女主角最近初次擔綱導演之職,導了《Come Swim》這部短片,並在這部影片中使用一種被稱為「風格轉移」(style transfer,把一個圖像或影片的美學風格應用到另外一個)的機器學習技術,來創造印象派的視覺風格。她與特效工程師 Bhautik J Joshi、製作人 David Shapiro 共同撰寫了這篇論文,說明在這部影片裡面所使用的手法,並在線上論文預印本資料庫網站 arXiv 上發表(論文進行同儕審查之前上傳的地方)。

單圖
文章插圖

圖為以克莉絲汀·史都華執導短片《Come Swim》為主題的研究論文,這部短片中用到了被稱為「風格轉移」的機器學習技術。

合作夥伴

AI 研究人員和史都華的粉絲都驚奇於她的貢獻

這篇論文的題目是《以類神經風格轉移技術將印象主義帶入 Come Swim》( Bringing Impressionism to Life with Neural Style Transfer in Come Swim), 裡面提供了關於如何在電影中運用這種機器學習的詳細案例研究。這篇文章將《Come Swim》描述為「水下一個傷心人詩意、印象派的肖像」,電影的美學風格基於一幅史都華的畫作,該作品描繪「從睡夢中醒來的人」。

該團隊使用現有的類神經網路將此繪畫的風格轉移到測試框架上,然後添加「色塊和材質」來微調設定,直到打造出所需的類繪畫效果。當這個轉移的程序被正確調整好以後,就把它應用到影片裡面其他的片段,產生了如下的結果。這是一個簡單但是讓人高度信服的技術示範。

單圖
文章插圖

左邊為原畫面,套用右邊上兩張以史都華畫作產生的框架,產生下方兩張圖片的結果。

合作夥伴

質疑聲音

然而此論文發佈後,被 QUARTZ 網站以聳動的標題:”Kristen Stewart (yes, that Kristen Stewart) just released a research paper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克莉絲汀·史都華,對就是那個史都華剛發佈一篇 AI 研究論文)加以報導,這導致宣然大波,引發非常多的 AI 專家質疑或者討論。首先這篇論文只是「發佈」,寫好文章釋出叫發佈,要經過同儕審查才能「發表」;neural style transfer 技術其實已經發展出來,例如 Prisma 這個App 就是作這樣的功能,其論文由 Gatys et al 提出。

單圖
文章插圖

Gatys et al. 論文內的範例圖片。

合作夥伴

克莉絲汀·史都華這篇論文講的是把 neural style transfer 技術實用化到影像工業的實務(可以說是拓展 Gatys 的研究成果),但完全沒有科學研究上的價值。身為機器學習研究人員,也是 Quora 工程主管的 Xavier Amatriain 表示說,「這篇論文算不上一篇 AI 研究論文,而是一篇應用論文,甚至應該說是藝術創作論文。」。

看到這裡,你甚至可能聯想到:「這該不會只是史都華為自己影片所作的宣傳手法?」,當然這也不無可能。但不論史都華的動機為何,以及  QUARTZ 誇張過譽的描述,撇開這些,這反映出,過去被認為是既深奧又專業的機器學習工具,現在已經越來越普及化。 像 Tensor Flow 和 Keras 這一類的開放原碼 AI 框架,讓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地嘗試和撰寫程式碼,連女明星克莉絲汀·史都華都可以加以應用在電影影片製作,然後發表藝術創作論文。

這可見,AI 革命不能只倚賴豐富的資料和 GPU 就可以驅動,更重要的是開放的社群和可用的工具,AI 的應用才會越來越廣闊。 史都華的論文就是一個有意思的例子。不過最終,這篇論文的價值,還是要看其論文品質好不好,能不能通過同儕審查,在特定的社群期刊上發表。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