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悲劇 把日裔美國人送進集中營的行政命令

今年是美國前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簽署第 9066號行政命令 75周年,這條在 1942年簽署的行政命令讓大量日裔美國人因為「對抗間諜」的理由被送入集中營,成為許多日裔美國人難以平復的傷口。

單圖
文章插圖

圖拍攝於 1943年,位於加州的日裔美國人集中營,公墓裡豎立了一座紀念碑,悼念在集中營逝去的靈魂。

路透社

受到二戰氛圍波及的日本人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發生後,擔心日本可能會侵略美國本土的恐慌感瀰漫在社會間,使得日裔美國人成為眾矢之的,情況在緊鄰太平洋的美國西岸又更為嚴重。當時有許多日裔美國人遭到美國人攻擊、排擠,他們的私有財產也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指控日裔美國人裡應外合

情況更在軍方針對珍珠港事件,所做的一份缺乏證據的調查報告進一步惡化,報告裡指控日裔美國人在珍珠港事件扮演著優良的「第五縱隊」(編註),西方國防司令部(Western Defense Command)將軍迪威特(John L. DeWitt)更是聲稱有些日本人雖然是在美國出生,但每一位日裔美國人的祖先都相當忠誠於「他的天皇和日本帝國」。

編註:根據《維基百科》,第五縱隊是指在內部進行破壞,好跟敵方裡應外合,不擇手段意圖顛覆、破壞國家團結的團體。

單圖
文章插圖

在珍珠港事件後,一名日裔美國人在自己的雜貨店前掛起了「我是美國人」的牌子,不過這家店很快就因為店主人被送入集中營而關門了。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在歷史紀念館裡頭,也可以看到當時刻意醜化日本人的戰時文宣。

路透社

主導人民情緒的報告

儘管當時的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J. Edgar Hoover)曾公開駁斥這些歇斯底里式的不合理指控,當時的司法部長彼得爾(Francis Biddle)也再三保證不會青紅皂白地大規模逮捕日裔美國人,但這份報告卻還是成為美國民意大幅轉向的關鍵。

第 9066號行政命令

於是在 1942年2月19日,儘管缺乏可信的證據,美國總統小羅斯福依舊簽署了第 9066號行政命令,賦予軍隊把「可能對國家造成威脅的外國敵人」集中起來管理的權利。

單圖
文章插圖

圖為 1942年日裔美國人收拾好家當,排隊搭乘巴士,前往集中營的狀況。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圖為 1942年位於加州的集中營樣貌,集中營大多分布在美國西岸。

路透社

來自軸心國的公民都被懷疑

以當時的戰況來說,外國敵人自然是「德國、義大利、日本」公民,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約有 1萬1,000名德國人、3,000名義大利人因此被送入集中營,有些人甚至是從歐洲逃過來的猶太人,而部分拉丁美洲的人民也有被送入集中營。

日裔美國人被鎖定

然而,日裔美國人卻是明顯遭到鎖定的拘捕對象,約有 12萬名男女、小孩被送入集中營,佔了全日裔美國人的三分之二。

「日本人就是日本人」

《赫芬頓郵報》認為,之所以會造成如此大的落差,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風氣普遍認為「德國人和義大利人在特定情況下並不用擔心,但是日本人就是日本人」。

單圖
文章插圖

居住在集中營內的日裔美國人也被指派進行縫紉、維修汽車等日常工作。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集中營內還是有提供人們上課的地方。不過被拘禁在此的日裔美國人並沒有自由出入集中營的權利。

路透社
單圖
文章插圖

圖為宮武(音譯,Miyatake)一家在集中營生活的情況,我和宮武(音譯,Toyo Miyatake,左一)和他妻子(左三)待在三個小孩的房間裡。

路透社

擠在狹小的建築生活

不論如何,這些人被剝奪了名字,只能攜帶少量家當跟著他們進入集中營,營區內除了折疊床外的可用家具並不多,多個家庭必須共用一個洗衣間、餐廳和廁所。

地處偏僻  有軍人戒備

這些集中營大多建在在沙漠或沼澤地等荒涼的偏僻地帶,建築物本身冬冷夏熱,並被鐵絲網圍繞,由持槍的士兵守衛著。

單圖
文章插圖

圖為今年 1月30日,Google Doodle繪製了人權鬥士是松豐三郎的圖像,紀念他的 98歲冥誕。

網友 Google

終於回家  卻也失去一切

1944年,日裔美國人是松豐三郎(Fred Toyosaburo Korematsu)就第 9066號行政命令上訴最高法庭,雖然法庭認為行政命令合乎憲法,但這起訴訟依舊帶起了設置集中營必要性的質疑。

再加上美國在二戰的戰況進行順利,小羅斯福才在 1945年暫停執行第 9066號行政命令,日裔美國人才得以逐漸返回家園,然而,有許多家庭在這期間失去他們所有的財產、土地和謀生工具。

單圖
文章插圖

圖拍攝於 1995年,曾經進入集中營的泰德(Tad Masoka)與他的妻子海倫(Helen Masoka),和第 9066號行政命令的傳單複製品合照。

路透社

賠償金額差太多

1948年,美國國會通過《日裔美國人重新安置索賠法》(Japanese American Evacuation Claims Act),但在 1億3,100萬美元(折台幣約 40億元)的賠償申請中,美國政府僅賠償了約 3,800萬美元(折台幣約 11億6,712萬元)。

四十年後的調查委員會:這是錯的

1983年,議會任命戰時平民搬遷和拘禁委員會(Commission on Wartime Relocation and Internment)就第 9066號行政命令進行審查。

調查過後,委員會指出,當年的行政命令不僅缺乏實質證據且極具族群針對性,並一致承認當年的行政命令「完全不是基於軍事上的必要性」,而是基於「種族偏見、暫時的歇斯底里、還有政治領導者的錯誤」。

缺乏指控證據  雷根正式道歉

因此在 1988年,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簽署民權自由法案(The Civil Liberties Act of 1988),承認日裔美國人集中營是「在缺乏適當安全理由」的「嚴重不公正行為」,而且當時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日裔美國人有「間諜或蓄意破壞」的行為。

單圖
文章插圖

紙鶴懸掛在藝術家加德納(Steve Gardner)的陶製作品旁,加德納的作品是為了紀念當年被拘禁的日裔美國人。

路透社

每人均獲得賠償

雷根總統也向日裔美國人正式道歉,並賠償了曾經被關進集中營的日裔美國人一人 2萬美元(折台幣約 61萬元)的賠償。2006年,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也簽署法案維護集中營,作為一種歷史上的警惕。

當年的受害者不想談

不過對許多經歷了這段歷史的日裔美國人來說,這恐怕是個不想回憶的經歷。曾經被關進集中營的村上(音譯,Richard Murakami)便提到自己的家人從來沒有談及當初被關進集中營的情況。

「我爸爸對我們身上發生的事隻字不提,」村上說道:「他曾經很相信美國,我想他的想像因為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完全破滅了。」

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有忘記這一切,村上提到當他媽媽重回過去待過的集中營舊址時,也曾止不住哭泣的淚水。

單圖
文章插圖

地球圖輯隊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