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9日,一名小販在北京街頭販賣烤雞肉、烏賊和羊肉串。許多黑心食品製造公司瞄準街頭小販,專門以低價賣出會吃出問題的食材給他們。
Newscom / 達志影像起於微信的10秒短片
35歲的曾華清在紫菜批發商已經工作 17年,他的公司福光佳食品(音譯,Fuguangjia Food)為全中國提供了 70%的紫菜。在今年 2月中,一名客戶透過微信(WeChat)傳了一支長約 10秒的影片給他,影片裡指稱市面販售的紫菜,其實都是黑塑膠袋充數的假食品。
當時曾華清對此嗤之以鼻,並再三向客戶保證絕對沒這回事,但是相關訊息卻以他想不到的速度延燒起來。
在社群網站上迅速蔓延
一到隔天,那段他沒放在心上的影片已經在微博上出現約 20種版本,點擊率甚至超過了 2,000萬人次。在這些影片中,人們會把紫菜放到水裡,指出它半透明、而且扯都扯不破的樣貌就跟黑色塑膠袋無異,或是把紫菜點燃,聲稱他們只有聞到類似焚燒塑膠的惡臭。
紫菜價格跌一半
曾華清指出,這些謠言很快就讓紫菜價格下跌了 50%,幾乎等同數百萬人民幣的損失。
圖為中國漁民,他們一大早出海蒐集到滿船的紫菜。
路透社在社群網站的助長下,許多謠言會用比過往更快的方式被傳遞出去,但澄清的訊息往往跟不上謠言傳播的速度。
網友 Vitolda Klein健康養身謠言佔第二高
事實上,「塑膠紫菜」只是眾多「黑心食物假新聞」的一角,根據中國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和微信安全團隊在 2016年4月公布的《微信年度謠言分析報告(2016)》,指出從 2015年4月到 2016年3月間,微信一共出現了 2,175則謠言,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疾病和健康養身等內容的謠言佔了 15.1%,僅次於 31.4%的政治時事類謠言。
善用大眾恐懼
該研究發現,這些謠言雖然種類繁雜,但其討論的大多是和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藉此引起大家的興趣和共鳴,而那些傳播力強的謠言更是因為他們善用了大眾恐懼的心理。
圖為 2013年,在香港買了成箱奶粉的中國人正在排隊搭車。2008年,中國三鹿集團發生毒奶粉事件,儘管當局承諾已經加強監管,卻還是有大批中國人前往香港購買進口奶粉,造成香港一度出現奶粉荒,引發香港人強烈不滿,一直到 2013年2月才告一段落。這件事也反映中國人對政府處理食安的不信任。
路透社利用中國食安問題作文章
以中國的黑心食品謠言來說,謠言製造者利用的就是中國不斷出現的食安問題,導致人們對企業和政府累積起的不信任感。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系主任朱穎便說:「涉及健康和安全的事情本來就會引起許多人關心,但中國特別的地方在於,我們有很多食安問題,所以有關食品的謠言才會每一次都散佈得這麼快。」
資訊不對稱 寧可照單全收
除了信任問題,一篇投書在《北京青年報》的文章指出,資訊不對稱也是造成謠言擴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因為民眾不清楚食物來源、不相信這些食物有被好好檢查過,所以在聽到謠言時,就會在無法分辨真假的情況下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情照單全收。
不論如何,也許保持食物來源公開透明、嚴厲打擊不肖業者才是最治本的方法。
網友 Casey Fleser建立信任、保持資訊透明很重要
不過文章也回過頭來指出,這些謠言之所以會有市場,追根究底就是食安問題沒解決,難以重拾大眾信任,因此建議政府一定要提供更具可信度的食安檢查制度跟相關資訊。
對食品供應商來說,或許能藉著公開食品供應鏈來對抗謠言,紫菜批發商曾華清說:「以前我們只要知道怎麼賣紫菜就好,但這次的打擊讓我們瞭解到教育大眾更重要。」
延伸閱讀:《黑心貨魚目混珠 肉品最大出口國巴西陷食安風波》
《臉書該為假新聞負責嗎?》
《「英國研究」受質疑 重拾學術倫理路迢迢》
參考資料:
01 In China, consumers have to be on guard not just against fake food, but also fake news about food
02 China fights fake food fake news
03 Fake News About Food Circulate in China, Millions of Dollars Lost Due to Gossip
04 食品安全谣言为何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