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他好好地走 放棄急救後的風景

對許多親屬來說,要對病症處在末期的至親放手往往是艱難的決定,但對末期病人來說,經歷急救會使他們承受許多親屬看不到的痛苦,一名在加護病房工作數年的護理師便決定用圖像的方式,訴說末期病人無法傳達的故事。

單圖
文章插圖
網友 Free To Fly

存在很久  卻還是不被瞭解的放棄急救

DNR(Do not resuscitate),中文為「拒絕施行心肺復甦術」,意指病患在臨終或醫師宣判為不可逆疾病時不施與急救。台灣也在 2000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進行相關規範,但對許多人來說,DNR仍是非常陌生的事情。

用影像傳達末期病人的苦

一名在加護病房工作數年的護理師林佳嬡因為看到家屬對DNR的不瞭解,選擇讓末期病人經歷急救過程,進而讓病人身軀支離破碎的樣子感到十分不捨。

因此,本身喜愛攝影的她決定把影像及醫療結合,用圖像的方式傳達出被急救病人的無聲痛苦,希望家屬能願意讓末期病人回歸自然死亡,別再用人為的醫療方式延長生命。

單圖
文章插圖

體外心臟按壓(CPR)是急救過程之一,當心跳停止時醫護人員會施以心臟按摩,但肋骨斷裂是常見副作用之一。

網友 Free To Fly
單圖
文章插圖

攝影師以模擬末期病患需要大量輸血的方式,傳達出末期病人應該有尊嚴地離開,而不是用人為方式再去延命。

網友 Free To Fly
單圖
文章插圖

對於急救與不急救,家屬間總有意見相左,因為捨不得親人離開而積極搶救,了解DNR的家屬傾向讓親人自然走完最後一程。

網友 Free To Fly
單圖
文章插圖
網友 Free To Fly

讓末期病人善終

所謂的「安寧緩和醫療」是指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的生理、心理痛苦,並給他們具有緩解性或支持性的醫療照護,藉此改善他們的生命品質,對末期病人來說,就是能夠善終。

預先寫意願書  安排人生盡頭

自從《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通過後,只要年滿 20歲的人找到兩位具有行為能力的見證人,就能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一旦簽署後,除非當事人或委任人申請撤銷,否則該意願書就會永久有效。

如果病人意識不清或陷入昏迷,則由一位關係最近的親屬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或〈不施行維生醫療同意書〉也可以。

單圖
文章插圖

一次又一次的急救藥物注射,對病人來說也累積起了隱形負擔。

網友 Free To Fly
單圖
文章插圖

當病人出現呼吸困難需要急救時,醫護人員會使用氣管插管(Endotracheal Intubation),將長約 12-32公分的塑膠管直接插入氣管,藉此提供高濃度氧氣。

網友 Free To Fly
單圖
文章插圖
網友 Free To Fly

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是核心概念

當病人走向生命終點,而不再對他們施行心肺復甦術,也是「安寧緩和醫療」的核心概念,這也回到文章一開始所提及的「拒絕施行心肺復甦術」(DNR)。

具體來說,DNR就是在罹患嚴重傷病的病患在自己或家屬同意後,經由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而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經是不可避免,就會不採用心肺復甦術(包括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

簽同意書不等於放棄急救

必須要注意的是,簽下同意書並不代表被送到醫院就不會被救了,所謂「經由醫師診斷」必須要由兩位醫生判定患者真的是處在末期才會生效。

單圖
文章插圖

「安寧緩和醫療」分成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和不施行維生醫療兩個部分,其中維生醫療是指病人雖然已經藉著急救回覆生命徵象,卻仍處在不穩定的狀態,必須靠著醫療措施來延命。

網友 Free To Fly
單圖
文章插圖
網友 Free To Fly

親屬需要放手

然而,縱使當事人已經簽署同意書,當病人陷入意識不清,無法清楚表達自身立場時,就會需要交由親屬來做出重大的醫療決策。如果親屬執意要急救,就會讓醫護人員陷入情理上的兩難,因此生前與親屬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當事人其實也可以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來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

單圖
文章插圖

尊重每個個體對生命的選擇權,幫助或讓他們能夠以相對安詳的方式自然離世,也是整組作品想要傳達的核心概念。

網友 Free To Fly

編註:對林佳嬡的作品與安寧緩和醫療議題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Free To Flyflickr,圖片在 2017/04/06取得林佳嬡的同意刊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單圖
文章插圖

地球圖輯隊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