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限定 用精油保存雨季的味道

講到雨的味道,你會聯想到什麼呢?是霉濕味、雨水打在泥土上的清新味道、還是跟柏油路混合而成的味道?在印度,就有著一款保存了季風雨的精油味。

單圖
文章插圖

印度雨季接在燥熱難耐的熱季之後,雖然季風帶來的暴雨有時會為印度帶來洪患危機,但雨季帶來的雨水幾乎是印度一整年的降雨量,因此格外重要。

路透社

形形色色、歷史悠久的印度精油

印度精油(attar)可說有著千年的歷史,製香者會透過蒸餾的傳統方式將香根草、茉莉、玫瑰等香氣保存下來,而在各式各樣的香氣中,最特別的氣味絕對是有季風風味的精油香。

有雨味的精油

保存「季風味」的香水又稱為「土地」(mitti,英譯earth)或「潮濕」(gill,英譯wet),想知道雨的味道怎麼被保存下來,得先瞭解印度精油的傳統製作方式才行。

單圖
文章插圖

圖的左下方以簡易的方式描繪出製油的器具。想要製油,就需要一個大甕、一根竹管、還有一個長頸瓶。

網友 John Martin

需要一個大甕和一個長頸瓶

製油者會先把想要蒸餾的花瓣或其他物品丟到裝有沸水的密封大甕,並在大甕底下用木柴或牛糞持續燒煮。

這個大甕會用竹管連接起另一個浸泡在冷水的長頸瓶,瓶子裡則預先裝好精油。等到混雜著香味的水蒸發後,水蒸氣就會透過竹管跑到長頸瓶,形成大家熟悉的精油。

挑戰製油者技術的小細節

製作方法聽來容易,操作起來卻非常挑戰製油者的技術,像他們得確保火勢足以強到讓水蒸發,卻又不會破壞香氣。另一方面,製油者也要持續讓長頸瓶處在冷卻的狀態,這樣水蒸氣才有辦法重新變回液體和精油混合。

原料就是季風洗禮過的土壤

而能夠保存「季風味」的原料,就像它的名稱「土地」或「潮濕」,就是被季風洗禮過的土壤。人們會把浸泡過大雨的土壤挖下來並燒製成一片片圓盤狀的陶器,隨後賣給製油者。製油者就會把這些陶器敲碎丟到銅製容器燒煮,剩下的流程大家也就知道了。

單圖
文章插圖

一名小販在街頭上販售著香水。隨著人工合成精油的發展,現在要找到真正用傳統方法提煉出的精油可說越來越不容易,但並不代表這項技藝已經消失。

路透社

味道溫暖、豐富

前面說了這麼多,究竟印度風味的季風雨聞起來是什麼味道呢?《大西洋日報》與BBC的記者不約而同地描述他們聞到了溫暖、多層次、又含有檀香的味道。

跟印象中的雨味不太一樣

《大西洋日報》的記者提到,這味道跟自己家鄉的雨味完全不同,但這也許就是印度獨有的味道。BBC記者則說自己已經在印度德里度過好幾個雨季,聞過無數次大雨打在乾燥土壤的味道,但他好像沒辦法在提煉出的精油中辨識出這種味道。

單圖
文章插圖

圖為孟買的各月降雨量與氣溫。一般來說,印度在 3-5月是最炎熱乾燥的熱季,6-10月則是雨季,11-2月則是涼季。受到地形影響,各地的時節又略有不同。

網友 Saravask
單圖
文章插圖

人們全身塗滿泥巴,躺在恆河旁試圖緩解熱季帶來的高溫。這張照片在 2015年6月拍攝,當地的氣溫已高達 44度,而本來要來的雨季卻沒有如期抵達。

路透社

檀香木為底的季風香

對此,販售精油的店老闆高狄(Praful Gandhi)解釋到,精油的基底是檀香油,所以當人們在聞香時,才會先聞到檀香木的味道,但覆蓋在檀香木之下的,就是季風的味道。

用嗅覺讓人忘記炎熱

高狄也強調時間是一切的關鍵。許多人喜歡在燥熱難耐的熱季時擦點「季風味」在身上,藉由嗅覺上的聯想讓他們放鬆下來。他說:「現在只是春天,所以這香味還沒什麼作用,但等到天氣再熱一點,人們就會想擦點『季風』在身上,然後期待著季風的來臨。」

單圖
文章插圖

地球圖輯隊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

延伸閱讀

收起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