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京大學正門。1998年,中國模仿美國長春藤大學提出「985院校」,將國內 39所大學列為重點培養大學,北京大學為其中之一。
網友 Simon D中國有上千家大學,1990 年代參與中國百間大學計劃「211院校」的 116 間學校形成一個精英團體,囊括 70% 的研究資金,以及培養 80% 的博士學生。1998 年又模仿美國長春藤大學,提出「985院校」,只有 39 間大學符合資格,當然得到的資金更多。
1990 年左右,南京大學物理系首次公布現金獎勵出版的政策,最初研究人員每篇發表論文可拿到 25 美元,到 90 年代中期可拿到 120 美元,在獎勵制度下,南京大學連續 7 年成為 Web of Science 中論文發表次數最多的中國大學,其他大學也推出相同政策。
提供獎金制度的大學很多,報導只調查前 100 間大學從 2008 年到 2016 年的政策變化,發現科學與自然期刊 (Science and Nature) 的影響力最高,因此獎勵也最高,2016 年單篇獎勵金額平均為 4.4 萬美元,最高報酬為 16.5 萬美元。2008 年時只有 2.6 萬美元。
在中國,一名大學教授平均年薪只有 8,600美元,這也讓登上國際期刊的論文獎金變得更誘人。
美聯社 / 達志影像中國大學教授平均年薪只有 8,600 美元。影響力較低的期刊如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可拿 3,513 美元,刊登在資訊科學與科技協會期刊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可拿 2,488 美元,刊登在線上期刊 PLoS ONE 也可拿 984 美元。
一篇刊登在資訊科學與科技協會期刊的論文獎勵就相當一個新進教授一年的薪水,而刊登在自然與科學期刊的論文比教授平均年薪高 20 倍。這只是可調查到的金額,實際金額恐怕更高。報導認為,這個制度已經對某些科學家造成行為上的改變,剽竊、不誠實、作者造假、同行評議醜聞也在增加,錯誤次數也在提高。
主要原因是獎金制度會讓科學家為了短期獎勵而無視長期目標,如近年來生物醫學研究半數都無法再製,研究背後的科學過程不免啟人疑竇,當然每個國家都有這個現象,但獎金制度會加劇這個趨勢。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報導中提到,西方科學家和中國科學家一樣,在尋求真理的路上並不像外界想的那麼單純。圖為位於北京大學內的《唐吉軻德》作者塞凡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雕像。
網友 Jens Schott Knudsen西方世界認為尋求真理不應該被私人利益所影響,當然報導也承認,西方科學家不能斷言沒有受到外部影響,尋求真理並不像許多人想的那麼純粹,只是獎金制度這種做法會進一步損害純粹的動機,如果現金獎勵就可以提高出版成果,其他國家是否也會追隨。
許多科學家在出版研究時都會公布這篇論文拿到的經濟利益與資助方,因此報導認為期刊方應該要求所有科學家,包括中國科學家也公布他們收到的報酬,透明度大概是唯一的制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