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Tecchiaioli的工作人員正在大理石岩壁上工作,在開挖工作正式開始前,他們會掛在岩壁上先把鬆動的石塊移除,避免後續的開挖工作受到影響。
路透社就像迷人的砂糖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在自己的筆記上形容眼前的景致有著「高密度紋理、均質、晶體狀」的樣貌,就像砂糖一樣。
雖然米開朗基羅用了許多托斯卡尼區(Tuscany)的卡拉拉(Carrara)城的大理石打造了幾尊最著名的雕像,但他本人也認為,這些石頭比城裡所擁有的大理石品質還要好。
在長年的開採下,其中一座採石場也在山中呈現出一條純白的大理石路。
路透社在義大利文中,「Altissimo」又有最高、上帝的意味在。
路透社想挖多少大理石隨便他
在教宗利奥十世(Pope Leo X)的准許下,米開朗基羅開始了他在阿爾蒂西莫山(Mount Altissimo)的挖掘工程,他打算把大理石運來裝飾佛羅倫斯(Florence)聖羅倫佐教堂(The Church of San Lorenzo,也譯聖老楞佐聖殿)的外牆,佛羅倫斯當局也允許米開朗基羅這輩子想用多少阿爾蒂西莫山的大理石就用多少。
「可以挖到審判日來臨那天」
當時米開朗基羅向他的朋友表示,阿爾蒂西莫山上大理石資源豐富到大概「可以持續開挖到審判日來臨那一天」。
可惜事與願違。
攝影師拍下了一座已經被廢棄的工人房舍。在米開朗基羅過世後好幾百年,阿爾蒂西莫山的開挖工作一直都斷斷續續的。
路透社推土機正使勁地要把已經切割好的大理石塊移動到其他地方。
路透社不斷地被發現又被拋棄
不久後,教宗利奥十世終止了米開朗基羅的開挖任務,也導致聖羅倫佐教堂直到現在仍是以沒有外牆的模樣存在於世人眼前。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阿爾蒂西莫山就反覆於再次被發現、開挖、被廢棄的循環中。
三個世紀後捲土重來
一直到 1821年,當地的地主波里尼(Marco Borrini)和法國人亨魯(Jean Baptiste Alexandre Henraux)合開了一家開採公司,雇用了數百名採石工人、司機、操弄機具的作業人員,也因此振興了阿爾蒂西莫山附近地區的經濟。
一台機器正在雕刻開採下來的大理石。
路透社在經過打磨後,石頭呈現出的樣貌就變成我們比較熟悉的溫潤模樣。
路透社藝術家喜歡 連俄國沙皇都青睞
當時連俄國沙皇都指定要用阿爾蒂西莫山的大理石來建設位在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的聖以撒主教座堂(St. Isaac's Cathedral)。
雖然米開朗基羅未能用阿爾蒂西莫山的大理石完成他的教堂,但是在往後的年代,藝術家羅丹(Auguste Rodin)、摩爾(Henry Moore)、米羅(Joan Miro)、野口勇都使用了這座山的資源來創造雕塑品。
2007年,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阿布達比(Abu Dhabi)建成的謝赫扎耶德大清真寺(Sheikh Zayed Grand Mosque)也一樣是使用了阿爾蒂西莫山的大理石。
一名Tecchiaioli正在確認岩壁有沒有鬆脫的石塊。成塊切割的大理石,讓開採現場看起來就像超現實的立體畫作。
路透社一間工人房舍被架在大理石之間。一片純白的景致總給人一種不像在山上的錯覺。
路透社從鑿子到鑽石線
現在整座山仍是由礦石公司亨魯(Henraux)所有,大概有 140人在山上的五座採石場工作。
「最一開始的技術需要人力和能負重的牲畜,」負責指導開挖工作的皮洛蒂(Franco Pierotti)說道:「他們會用像是槓桿、鑿子、鐵鎚之類的原始工具,然後在 19世紀演變為螺旋線,現在我們有了鑽石線、鋸子、和重型移動設備。」
像在超現實畫作 也像在天堂
現在採石場的超現實景致恐怕連米開朗基羅都難以想像了。因為開採的緣故,採石場看起來就像倒過來的樓梯,懸掛在岩壁上的工人則像在上頭行走。當你被一塊塊純白的大理石籠罩時,也會有著身處天堂的錯覺。
完成米開朗基羅的未境之業
現今一刀刀切割在阿爾蒂西莫山的採石工程,也可以說是逐漸雕出了米開朗基羅當年沒有完成的大理石夢吧!
從遠方來看,可以看到阿爾蒂西莫山中間因為長期開採就像被挖了一個洞。
路透社在這座高達 1,589公尺的山上,可說因為大理石資源有了各式各樣的活動。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