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對媒體開放的加州自拍博物館,前來報導的記者開心地和布景互動。
路透社在這裡 想拍多少就拍多少
自拍棒製成的寶座、拿著手機自拍的大衛像——這兩個月,美國加州城市格倫代爾(Glendale)開張了一樣別具趣味的快閃博物館「自拍博物館」,在這裡,比起只能被動觀看的展品,你可以跟大部分的展品一同互動,拿起相機拍到沒電都沒有問題!
不要嚴肅看待這些東西
這個博物館是由密室逃脫的遊戲設計師艾美戴弗(Tai Mamedov)和杭頓(Tommy Honton)所設計,談起館內的各種展品,他們自然希望人們不要太嚴肅地看待它們。
「我一點也不喜歡在大多博物館感受到的沈悶氛圍,」杭頓解釋道:「那些讓人難以穿透的語言都快讓我瘋了。」
在博物館內,一名男子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大衛像(自拍版)一同合照。
路透社這應該值得一座博物館(吧)
既然街頭上可以自拍的選擇已經夠多了,為什麼還要特別設立一個以自拍為主題的博物館呢?館方在官網上打趣地解釋道:「每天在社群網站上都有上百萬張自拍照出沒,不論你認為這是人類文化中最美妙或創新低的舉動,自拍不僅是現代社會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也可以追溯到人類物種中最古老、最原始的層面。這似乎值得一座博物館......沒有嗎?」
用多個層面來談自拍
因此,與其說這是一個供人自拍的博物館,這更像是一個關於自拍的博物館,一如官網上的介紹,艾美戴弗和杭頓相信,自拍可以追溯至 4萬年前,並從藝術、歷史、文化層面來探討自拍現象的發展。
參展者拿起巨大的食物裝飾,準備和這個特別的展品一同合照。
路透社「自拍現象淵遠流長」
「我們試著避免讓博物館想要探討的東西流於表象,並試著(讓參展者知道)自拍在人類社會是多廣泛、普遍的現象,」杭頓解釋道,他相信自拍最早可以從人們開始畫畫談起:「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替自己畫了數百幅自畫像、杜勒(Albrecht Durer)幫自己畫了 5幅、梵谷(Van Gogh)則畫了十幾幅。我的意思是,他們也會幫自己畫自畫像,那這(跟自拍)有什麼不一樣?」
如果那個年代有相機......
「當然啦,藝術技巧是另外一回事,不過在事實上,如果手機和相機(在那個時候就)存在,(我相信)每個人都會用它們來拍照。」
現在,就跟著小隊長的腳步,一同來看看這個特別的「自拍博物館」吧!
一走進博物館,你就會看到大大小小的鏡子,畢竟對鏡自拍可說是最基本的自拍方式。
路透社不過走進這個小隔間,你確定自己是在對著「鏡子」自拍嗎?
路透社另外一個隔間則充滿了自拍的史前藝術品、雕像。藉此傳達出不分時空背景,人人都愛自拍。
路透社在這間看起來舒適的小房間裡,則是仿造梵谷位於法國亞爾(Arles)的居住處。
路透社畫面中的照片看起來沒什麼,其實這些人與相機可是相隔了 27公尺長的自拍棒呢!
路透社換個對焦方式,有感受到這根自拍棒的長度嗎?
路透社想在洛杉磯最高的大樓威爾希爾大廈(Wilshire Grand Centre)拍照,卻有懼高症嗎?不用擔心,這裡一樣幫你解決你的困擾。
路透社在結合哈哈鏡的健身房,讓你一秒就能健身成功!
路透社在展場一角,則是仿照《冰與火之歌》的風格,用自拍棒製成了一張寶座。
路透社有些知名的攝影師也提供了自己的作品,像畫面左方是攝影師斯萊特(David Slater)的著名作品「猴子自拍照」。
路透社在這個房間中,則全部是由黑與白兩色構成的。
路透社你也曾經透過車子的反光拍照嗎?
路透社